天子讓楊璉守衛山.東,對於楊璉來說,人手是最為緊要的,他一方面向符彥卿請教,畢竟符彥卿在徐州多年,認識不少人,楊璉決定從徐州的鄉紳中,選擇一批有見地、有學識,而且人品不錯的人從政。另一方面,楊璉修書一封,給章文益、章文瑩兄弟,讓兩人推薦一批願意北上,品格良好的族中子弟,進入山.東任職。

楊璉處理好了事情,大周那邊,也有了訊息,郭威咬牙同意了這個決定,並讓楊璉收取徐州。天子大喜,立刻下令,讓楊璉北上。楊璉想了想,帶著符金盞、張綺櫟離開了金陵,至於曾憶齡則依舊留在金陵,她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離開金陵之前,周鄴、柴克宏也率領大軍回來,兩人都立下了功勞,得到了賞賜。周鄴重新獲得天子的信任,掌管禁軍,柴克宏被抽調北,協助劉仁瞻守衛宿州。暗地裡,燕王一黨歡欣鼓舞,周鄴正式向燕王表示效忠之意,並願意為燕王奪嫡效力。

但是作為三軍主帥的李景達除了得到一些金銀之外,李璟卻沒有其他表示。

楊璉一路北上,他已經想清楚了,為了守衛山東,他決定把節度使府衙建在鄆州,鄆州靠近黃河,南方又有汶水和梁山泊,便於防守。楊璉思考了許久,鬱洲是重要的產鹽基地,一定要讓心腹守衛,楊璉想來想去,最終選定了朱琦,千叮萬囑,鬱洲絕對不能出事。

在楚州停留了一些時日,章氏族人趕來,共有二十多人,文武各佔一半,都是章氏一門的庶出,繼承家中祖業無望,只能靠自己打拼。這些人都知道楊璉,大抵是章文益兄弟倆說的,聽說楊璉奉天子之命,鎮守山.東,都抱著建功立業的心思來了。

楊璉自然是歡迎,先帶著這批人趕往鄆州。楊璉尚未抵達鄆州,就接到了訊息,隨著天氣變熱,契丹人有些不適應,正在緩緩退卻,郭威自然不肯放棄,率兵追擊,他對契丹人恨透了,若非契丹人南下,他就能攻破任城,消滅楊璉,抓住劉承祐,徹底解決這個後患。

可是契丹人的南下打破了他的計劃,他怎能不憤怒呢?郭威一路追殺,斬首數百,契丹人有如驚弓之鳥,紛紛後撤,倉皇逃回契丹,這時,已經是盛夏的事情了。

楊璉抵達任城,與林仁肇商議了一番,林仁肇也同意楊璉的做法,經過一番準備之後,楊璉留下陳鐵守衛任城,他趕往鄆州。為了在登州造鹽,楊璉又不得不把林仁肇派往登州,而且登州有極為優良的港口,可以興建水師。

隨著陳鐵、林仁肇的離開,擺在楊璉面前的,是心腹太少,可用之人捉襟見肘,雖說章氏有二十多人趕來投奔,但人數遠遠不夠,而且楊璉還不清楚這些人的才能,不敢輕易委任。

盧多遜倒是有一個建議,隋朝時期,就有科舉,大唐也曾幾度科考,有不少人落榜,盧多遜建議,招攬落榜計程車子,總會有人願意來的。

楊璉覺得這個意見不錯,立刻讓人貼出告示,只要是德才兼備之人,透過考核,均可錄用,錄用之人,除了給予俸祿,還能額外分到田地。這年頭,土地最為金貴,想必會有很多人被吸引過來。

告示貼出去,陸陸續續有士子前來應聘,楊璉為了表示吸納人才的誠意,特意將趕來投奔的人都安置在一處頗大的客棧之中,過一段日子,集中考試,按照才能、經歷分配,或為一縣之長,或為一州刺史。

這段日子,北方又有訊息傳來,郭威擊敗了契丹人,大軍趕赴潞州,這時劉崇正在猛攻潞州,聽說契丹兵敗,郭威大軍趕來,嚇得立刻退兵,他留兵一萬駐守遼州,大軍會太原休整。

北方戰事告一段落,郭威回到開封,一連下達了幾個命令,這些命令多半是恢復中原河北的經濟,沒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金錢,大周如何能收復山.東?

雙方出現了難得的默契,都沒有動兵,楊璉抓緊時間,興建水師,並從海州調了一批船隻上來,增強鄆州的防備能力。

隨著天氣的炎熱,李璟任命的各地節度使、刺史也紛紛就任,密州節度使皇甫暉寫了一封信給楊璉,述說昔日情誼。劉仁瞻也對楊璉表示了謝意,他改變了行軍路程,雖然奪得了宿州,卻差一點令楊璉功敗垂成,天子震怒,楊璉說了好話,劉仁瞻不是不明事理的人,派人送來了宿州特產,楊璉笑納了,同時也表示了感謝,派人送了回禮。

林仁肇抵達登州之後,立刻做出了考察,登州以北,有沙門島、廟島等一系列的島嶼,零星散佈其中,綿延著朝著遼東半島而去,當年隋唐攻打高句麗,登州便是出海地,此地若發展好了,可以大用。

林仁肇擁有豐富的水師經驗,又在海州經營了一兩年,在登州考察之後,立刻做出了安排,在沙門島修建港口,同時準備修建水池造鹽,登州的建設如火如荼,鄆州這邊,也不甘落後。林仁肇建立的水師本來就有了雛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水師已經有了七千多人,個個都水性嫻熟,可謂浪裡白條。

以梁山泊、鄆州為中心,楊璉修建了一系列的堡壘,就目前的階段來說,楊璉依舊是防守為主,郭威雖然簽訂了和約,也留下了郭榮為人質,但各種層出不窮的騷擾肯定是存在的,楊璉不得不防。

水師的建設有了進展,陸軍也招收了一萬五千多人,楊璉讓楚州的老卒帶領新兵,狠勁地操練著。

新兵的事情上了軌道,楊璉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考上,這段時日盧多遜十分忙碌,在準備著試題。士子們經過一段時日的準備,表示可以科考了。

楊璉帶著郭榮到了鴻臚寺的辦公地點,這時,潘承佑正在裡面翻閱著書籍,看見楊璉進來,忙站起身來,道:“楊節度,大駕光臨,潘某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楊璉笑道:“潘寺卿,今日楊某來,卻是要勞煩你了。”

“但憑楊節度吩咐。”潘承佑說道,很是客氣地拱拱手。

“這位是大周的使者郭榮,如今已經同意與大唐議和,和談的種種事項,還請潘寺卿幫忙。”楊璉說著,讓出一步,身後的郭榮臉色有些鬱悶地站了出來。

潘承佑看了郭榮一眼,笑了笑,叫來了幾名小吏,磨墨的磨墨,寫字的寫字,準備書寫盟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