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正乾皇帝最重積累,且正當壯年,有足夠的耐心打天下,更有耐心治天下。

其人給新任京西南、北路巡撫使龔孝序的指示便是基礎建設優先,五年之內逐步完成治下社會改革,勿需急躁。

大同的國政向來是對事不對人,只要切實掌握了社會底層,再從決定一切經濟基礎的“生產資料”入手,就能以堂堂之政碾壓一切魑魅魍魎。

其實,最先提出以數年時間逐步消化京西兩路的大臣,正是龔孝序本人。

其人無論資歷還是威望,皆是少數排在趙遹之後的大臣,有望衝擊首任內閣總理之職,因而前段時間非常活躍,頻頻上書,所獻治國之策也頗得帝心。

於是,正乾皇帝便委其以京西兩路巡撫使的重任。

龔孝序求仁得仁,再次獲得了施展抱負的機會,也終於從差點衝昏頭腦的宰相夢中醒了過來——皇帝陛下根本沒有徹底放權的打算。

儘管大同帝國內閣的編制這幾年一直在穩步擴大,分管的事務也越來越多,卻依然擺脫不了其是秘書機構的性質,離真正的執政機構還差得很遠。

而從皇帝對自己和宗澤、張叔夜等人的調整來看,“內閣總理”一職怕是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只能是功勳文臣逝世後的追贈,而非在世時的實授。

龔巡撫甚至有種直覺,就算很多年後內閣總理之職改為實授,恐怕也不是漢唐那種大權在握就敢公開要求皇帝“垂拱而治”的真宰相。

因為,當絕大部分人的眼光都盯在熱門的內閣上時,大同建國後才成立的冷門機構共建總會卻已經開始有效運轉了。

皇帝陛下頻繁行幸治下,除了關注各地民生和文武官員履職情況外,還經常實地瞭解共建總會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

不僅如此,皇帝還有很多超乎常人想象的精妙操作。

比如,去年皇帝就改組了宣部之下的邸報系統為專門的機構“新聞署”,並開始發行《大同旬報》。

顧名思義,《大同旬報》每旬一發,有內刊和公眾版兩個版本。

內刊重在發行皇帝諭旨、臣僚奏議和有關政治情報,和前朝邸報差別不大。

公眾版則向百姓公開發行,較內刊的版面更多。

除了釋出皇帝諭旨和重要官僚調整等非涉密政治資訊外,還發布各種時政要聞。

諸如黃河順利度過凌汛期、京東冬小麥長勢喜人、高麗國主遣使為天子賀壽、金國上京道白災嚴重、宋國荊湖北路民亂不息、夏國請求增加糧食貿易配額等等。

如果說以上這些還算是傳統邸報內容拓展的話,那新增的連載作品《江山如畫》則是徹底的創新。

《江山如畫》明顯模仿了正乾皇帝早年所撰的《徐霞客遊記》,採取遊記的形式,從梁山開始,追尋正乾皇帝征戰天下的步伐,逐期介紹大同帝國的如畫江山。

同時,還穿插了諸如“同舟爐與正乾烤雞”“阮司首滄海博浪”“張將軍澎湖取奇珍”“高麗王室重金求取武大郎麵點配方”之類的傳奇故事。

這種全新的文藝題材,配合《大同旬報》的公開發行,極易引起民眾的熱捧,僅僅過了三期,發行量便開始暴增。

而在六期之後,《大同旬報》又增加了一個商品交易資訊專欄,就更出人意料了。

投放之後的效果也出奇的好,為了爭強一個“廣告位”,眾多商家競價都殺紅了眼。

這下,很多關注時政的人也都反應過來了,辦報不僅等於掌握輿論喉舌,還是能夠獲利的絕佳行當。

當即有人打聽民間可否辦報,如何辦報?

還別說,新聞署真有計劃,如大同還在“試行”的大同銀行一樣:試點期間,民間嚴禁辦報!

正乾皇帝總能推陳出新,不斷重新整理臣子們的認知,很多人都知道皇帝心中有盤很大的棋,但至今沒人能夠真正看懂陛下的具體佈局。

內閣、共建總會,還有事實上獨立於政務系統之外的監部和法部,再加上新聞署,皇帝陛下究竟要做什麼呢?

閱讀網址: ,感謝支援,希望大家能支援一下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