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天下棋局落閒子(第2/3頁)
章節報錯
形勢逐漸好轉,趙構再接再厲,採使用者部尚書張愨之議,廢漕運直達法,複用舊法轉般倉,由發運司官分認逐季地分,各行檢察催促。
眼見朝廷動了真格,一些地方官員也“終於”完成了“國難稅”催繳和押解。
有了錢糧,才能著手整治軍隊。
小趙官家乃以張愨為同知樞密院事,並頒佈了新軍制:
凡師行滷掠違節制者死,臨陳先奔者族,敗軍者誅,全隊一軍危急而它軍不救者刑主將,餘如軍法從事。
沒過幾日,其人又詔諸地抽調兵馬八月份趕至行在,後期者必誅。
別管這些措辭極為嚴厲的詔令能不能真兌現,至少朝廷不需要再小心捧著這些丘八們,可以說狠話了。
在趙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新宋政權終於度過了最危險的初創期,內政逐步走向正軌,軍隊整肅也開啟了缺口,全國上下都在積極應對未來的立國之戰。
這段時間,北面的大同帝國也沒有閒著,同樣在抓緊時間消化新擴張但領土,並積極做著新的戰爭準備。
最先完成擴張,並結束大規模治安戰的是淮南兩路。
其地之前就被共建會滲透得相當厲害,大戰開始後,同軍兵分三路攻城拔寨,對各地的軍事掃蕩相對來說也最徹底。
隨著共建會基層組織搭建,並完成比較深入的重新編戶後,趙宋遺留下來的匪盜、潰兵便再難在幾乎沒有高山密林可以躲藏的淮南地區立足。
第一階段初見成效後,大同淮南巡撫使司再接再厲,開始推行以土地政策為核心的社會改革,此舉卻遭到了真、揚等繁華州縣的守舊勢力強烈抵制。
只是,大同帝國如今消化新佔領區的政策和經驗已經非常豐富,只要不是盲目擴張,配套力量也能及時到位,絕不會被任何形勢的抵抗難倒。
在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面前,這些螳臂當車者連僅僅掀起了一點小小的浪花,就被大同帝國的專政鐵拳砸得粉碎。
而在兩浙路,第六軍關勝部的進展也不太順利。
兵部雖然早就給了關勝第六軍的編制,但其部駐守在距離本土千里之外的飛地明州,補給不便,實際員額很少。
直到第二次討宋之戰前,第六軍僅落實了兩個師加一個營的兵額。
其實,以這些兵力擊敗孱弱混亂的兩浙各地宋軍,基本沒有難度。
但同宋兩國當治政基礎相差天壤,要想在戰後切實掌控全路兩府十二州七十九縣,並擋住宋軍隨後的反撲,僅靠這點人顯然不夠。
方臘之亂後,不僅宋廷明顯加強了對兩浙路的控制,其地士紳階層出於自身利益和安全考慮,也加緊了對底層泥腿子的經濟和思想管控。
特別是將造反起家的徐澤和前些年殺人如麻的方臘相提並論,對沒有親眼見識過同軍行事的底層百姓來說迷惑性極大。
除了深受同軍影響的明、越、杭、秀四州外,其餘各地要想再建一套基層組織並徹底消化,同軍要做的工作就多了去。
這也是第二次討宋之戰進入尾聲時,徐澤命兵部增援第六軍兩個師的主要原因。
不過,既然早些年借方臘之亂播下了火種,自然不會真的被反動勢力徹底撲滅。
當魯智深率軍攻入睦洲後,徽州(即原歙州,方臘之亂平定後改此名)本已銷聲匿跡數年的方臘殘黨龐萬春部再次舉旗,迅速攻陷績溪、歙縣、休寧等縣。
隨即,其人又主動迎接同軍入境,並自願接受整編。
總體來說,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兩浙路的反動勢力雖然頑固且極其狡猾,善於忽悠底層百姓。
但只要大同的社會基層組織順利鋪開,讓飽受壓迫的底層百姓看到大同完全不是趙宋官府宣揚的那樣後,他們反而會在很短時間內轉化為最堅定的支持者。
相對而言,只在幾個關鍵節點爆發有限戰鬥的京西兩路情況反而要複雜得多。
不管是趙宋守舊勢力的總巢穴河南府,還是地處深山之中交通極其不便的金、均、房等州,都是大同短期內難以消化的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