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立國之戰提前來臨(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同帝國和新宋政權實際並沒有簽訂任何旨在停戰的合約,但在同軍第六軍全取兩浙路之後,便停止了繼續攻城掠地,互為仇敵的兩國由此休戰數月之久。
虛假的和平表象下面,隱藏的是雙方都在抓緊點滴時間,凝聚或壓榨內部力量,以應對下一次的正面對決。
處於戰區的兩國百姓能清醒感覺到戰爭的腳步從未遠去,只是更加沉重而已。
趙構在於黃潛善、張浚等大臣分析正乾皇帝的用兵習慣後,得出了兩國戰火再起的時間應該在冬春之交農閒時節的結論。
留給新宋政權的備戰時間並不多,每一天都格外珍貴,每多準備一個月都能多一分底氣。
但時間進入到新宋建炎元年的九月上旬,一場意外的兵變打破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沉悶,讓本該幾個月後才開啟的大戰有了提前來臨的風險。
實際上,早在大宋王朝屢戰屢敗頹勢盡顯時,就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掌控。
各地兵變、民亂四起,一州之力就能平定的小規模動亂就不用說了,調動數州甚至一路力量都不能平息的大亂每年就有好幾起。
福建路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兵變,去年下半年就曾發生過一次。
而且,規模還相當大,必須朝廷出兵才能平定。
彼時,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大同即將再次伐宋。
為了穩住本國後方,大宋淵聖皇帝趙桓急調製置使劉韐入閩平亂。
結果,劉制置使行動遲緩,錯過了之後的兩國大戰,直至臨安城被攻破大宋都滅亡了,其人才堪堪平定福建的動亂。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行動遲緩也有遲緩的好處。
至少,等到新宋朝廷建立後,偏遠的福建路便有一支經過平亂戰火考驗的可戰之兵,可以用來應對各種複雜的情況。
實際上,“複雜的情況”早就出現了。
當大同第四軍、第五軍兵分數路,高歌猛進,接連拿下京西和淮南四路時,在江南明州潛伏了數年之久的關勝也沒閒著。
其人兵出越州,攻取杭州後,繼續揮軍北上,接連攻陷秀、蘇兩州,展現出將要全取兩浙路的決心。
為防範同軍突破兩浙並繼續席捲整個江南,趙構急調從兩淮退下來的折彥質等人進軍常州,以期阻擋關勝西進的步伐。
同時,其人又命福建路兵馬北上,進駐兩浙路南部的處、溫兩州,做出威脅同軍後路之態,以牽制關勝的行動。
關勝腹背受敵,又考慮到攻下容易治理難的客觀形勢,乃決定暫緩擴張的步伐,轉而集中精力消化已佔領區。
直到兵部增援的兩個師到達蘇、杭兩州,其人這才對常州展開進攻。
彼時,折彥質收攏的兵馬已經有數萬之眾,主幹卻是從淮南兩路退下來的潰兵。
其部戰後休整的時間嚴重不足,就被再次拉上戰場,士氣極度低下。
靠這樣的軍隊防守要害,一旦防線上某個點被攻破,很有可能形成雪崩式的潰敗。
由此,折彥質也不敢與同軍硬碰。
眼見同軍大規模西進,其人立即放棄常州,退入江南東路的江寧府固守。
關勝緊隨其後,輕取常、潤兩州,大同帝國的版圖在長江下游終於連成了一片,進退更加從容。
關勝一面親自率軍駐守潤州,以繼續壓制折彥質部宋軍。
一面命魯智深、王英、朱言等人分兵攻取兩浙路剩餘州縣。
福建兵馬由威脅敵後的輕鬆夥計,變成了孤軍深入即將硬撼同軍的艱苦戰鬥,自然是趕緊撒丫子跑路。
其部倉惶退到建州境內,猶自提心吊膽,生怕同軍跨境來報復。
幸好,即位不久的小趙官家聽取了樞密使汪伯彥的意見,遣使入同尋求政治支援,而關勝在全取兩浙路後也停止擴張開始消化佔領區。
同宋兩國不和而和,福建路宋軍應戰未戰,算是比較順利的局面。
可問題就出在這次勞而無功的進軍上。
按照大宋王朝的舊規矩,軍隊就算雖然沒有真刀實槍地打過仗,但擔驚受怕一場,朝廷也應該及時開出“御甲錢”犒賞為國受到驚嚇的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