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殘酷無情菩薩兵(第1/3頁)
章節報錯
遼國中京道巖州,隸屬於中京道錦州,是僅轄一縣的下州。
也是遼國獨此一份的“島州”,其治所興城縣設於覺華島上。
巖州本屬於漢代遼西郡海陽縣地,遼初此處僅有若干部雜胡,人口極少。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平滅渤海國後,遷部分渤海漢戶於覺華島上,以穩定此地統治。
經多年繁衍,島上人口漸多,乃於聖宗年間在此建城,並設刺史級保肅軍。
巖州的人口雖以漢人居多,卻是隸屬於遼國十三宮的太祖弘義宮,為大遼的開疆拓土作出過應有貢獻。
遼制:天子踐位置宮衛,分州縣,析部族,設官府,籍戶口,備兵馬。崩則扈從后妃宮帳,以奉陵寢。有調發,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
宮衛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州縣,構成獨立的軍事、經濟單位,為帝后的私人“財產”,帝后死後,宮衛騎軍的編制並不撤銷。
遼太祖弘義宮的斡魯朵在臨潢府,陵寢在祖州。
下轄錦、祖、嚴、祺、銀五州,富義縣及南京、西京、奉聖州、平州四提轄司。
弘義宮斡魯朵鼎盛時,領正戶八千,蕃漢轉戶七千,出騎軍六千。
不過,現在的大遼行將就木,連當今皇帝耶律延禧的御帳親軍都在多年的征戰和反覆叛亂中損失殆盡而換了好幾茬,編制也從鼎盛時五萬人一再縮小到五千。
包含弘義宮在內的各宮衛軍也在不斷徵調中嚴重萎縮,如今編制雖在,實際已經無法成軍了,而地處覺華島之上的巖州更是差不多被大遼朝廷遺忘了。
之所以是差不多被遺忘,而不是徹底被遺忘。
乃是因為每次帝國遭遇危機,徵調糧餉兵馬時,錦州的臨海軍節度使司還是不會忘記此處有人有糧的。
錦州至顯州一線是中京道與東京道的陸上分界線,也是遼金兩國現在的邊境線。
早在三年前,錦州就因為持續的戰亂髮生過匪盜擄掠平民作為“軍糧”的慘劇。
這幾年,隨著大遼帝國底層民力逐漸被耗盡,支援前線的物資越來越少,錦州前線已經搖搖欲墜。
隸屬於錦州的下州巖州,也不斷殺雞取卵般的支援錦州,民生凋敝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秋收之後,金國大舉增兵邊境,擺出要滅亡遼國的架勢,錦州戰線再次告急。
巖州興城縣最後一批半大孩子便告別了家人,穿著破爛的衣衫,押著剛剛收穫的“軍糧”去了錦州。
分別的場面很是淒涼,卻沒有人哭泣。
多年的苦難,不斷的死人,已經流乾了興城縣百姓的眼淚。
而且,去了前線也未必是壞事。
等金人打下了錦州,押運糧草的孩子們僥倖不死的話,還可以做金人的生口。
女直人早年起事時,出於復仇和震懾遼人的需要,曾有多次屠城的記錄。
這幾年,隨著金國取代遼國坐穩天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金人已經很少再做這等惡事了,反而會盡力確保投降者的性命。
畢竟,無論契丹人還是女直人誰主宰北地,面對廣大的疆域,都需要寶貴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