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北伐序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河北東路,雄州。
身處邊郡,軍政一把抓的知雄州事和詵卻對今年河北各地紛紛上報的大豐收不怎麼關心。
自共建會在雄州鋪開以後,包含州務管理、農業生產在內,所有守臣必須親為的重大事務,和知州都甩手交給了同舟社派來的通判。
他這個守臣則幹起了副將的軍官本職。
嗯,現在應該叫副師正了。
拋掉所有“雜務”,一門心思練兵備戰的效果自然相當明顯。
儘管之前舊軍整編時,各地駐軍就已經打散重編並輪戍了駐地,和詵現在手下的兵卒已經與其人之前統帥的那批沒有任何關係了。
而且,同軍練兵和打仗的方法也與宋軍大不相同,他這個老宋將出身的副師正還是個門外漢,更談不上組織訓練和指揮打仗,其人實際上一直都在當看客。
換句話說,和詵“丟了”知雄州事的文職不說,就連副師正的武職也被徐澤給架空了,但這並不影響其人的備戰激情。
出身軍將之家,又在軍中摸爬滾打幾十年,和副師正深知就算再精銳再能打的宋軍,一旦面對遼軍就會出現的各種負面狀態。
同舟社北伐在即,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在眼前。
是做一個實權知州,統帥數千名遇遼即潰的宋軍,隨時都要承受敗師失地之責好?
還是做一個掛名副師正,跟著戰無不勝的同軍,全力搞好後勤保障,就能享受恢復燕雲的榮耀好?
這麼簡單的選擇題,還需要糾結麼?
隨著河北路農業生產快速恢復,同舟社也逐漸調整工作節奏,開始北伐動員。
實際上,早在去年完成舊軍隊整編後,徐澤就已經悄悄啟動了北伐計劃。
北伐第一步,首先是破除宋人深入骨髓的懼遼心理。
徐澤這些年操縱天下棋局,同軍戰無不勝,已經成了傳奇。
但早年隨社首參與過開拓遼東,並與遼人、渤海人、金人、高麗人有過戰鬥的畢竟只是少數官兵。
同舟社從拿下京東東路開始,一直到穩定河北路準備北伐,軍隊屢次擴充,編制不斷壯大的同時,也將同軍逐漸變成了“宋人的軍隊”。
大量舊軍隊接受整編,以及未經對外戰爭洗禮的新兵補充進來,稀釋了同軍外戰無敗績的基因血脈。
同舟社在海外歷次大戰雖然是高中層將校必須掌握的內容,但礙於保密的要求,絕大部分低階軍士只聽過一些語焉不詳的傳言。
就算知道,以宋人對已知世界的認識,也極難理解。
這種懼遼心理不破除,打亂賊打趙宋禁軍都看不出任何問題。
但以後遇到與遼人以及比遼人更強悍的金人惡戰時,就很容易出亂子。
數萬人相爭的大型戰場上,幾個小兵的突然崩潰,都有可能使得勢均力敵的局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同軍的組織度雖然高於此時任何軍隊,可以應對很多複雜情況。
但構成軍隊底層根基的低階軍士卻是不折不扣的懼遼宋人,深藏心底的恐懼平日裡根本看不出來,關鍵時刻就會壞事。
人的因素不解決,再好的組織度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