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計需百年(第2/3頁)
章節報錯
離格物院尚有一段距離,閒著也是閒著,正好聽下陳工部的高論。
“有哪些困難?”
陳規雖然沒有親自主持京津塘鐵路的修建,但整個工程其人卻是嚴格把關並一直在盯著,很清楚其中的細節。
“首先,是開支太大。
不算枕木、碎石、水泥等物的成本和人工開支,僅鐵軌一項,每裡鐵路就需用鐵二萬八千斤。
京津塘三百餘里,總計需用鐵八千五百萬餘斤,即便我朝鋼鐵產量逐年增加,但積累數年也不夠此數。
所以,臣之前主張京津塘鐵路工程以三年為期,就是將之後三年的鋼鐵增加量也算了進去。
臣認為,若是沒有重大技術突破,即使不考慮財政收支平衡,單純提高鋼鐵產量以實現修建南北東西鐵路幹線的設想,也至少需要百年之功。”
陳規的話說得很委婉,其實是不認可徐澤的大鐵路戰略。
相對於此時用斤來衡量的鋼鐵產量,一尺鐵道就要超百斤的用鐵需求實在太驚人了。
這還是考慮到馬拉軌道車的載重和速度限制,使用的鐵軌相對較窄。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從長期來看,即使只使用馬拉軌道車技術,作為最重要的漕運中轉線路,京津塘鐵路的收益也遠遠超過投入。
但若是將其拓展到全國,以當下的技術條件和市場規模,大部分路段肯定是要虧本的。
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鐵路的收益都未必趕得上其維護成本。
不過,治大國不能這樣簡單的算經濟賬,還有政治賬和軍事賬,道路交通的用途更重要體現在政權控制力和軍事力量的快速投送上。
就算單獨講鋼鐵生產,眼光也要更全面。
政和三年,趙宋全國鐵課共五百五十萬一千零九十七斤。
其中,河北路的鐵課又佔了天下總量的八成。
鐵課收入不等於鋼鐵總產量,按照宋廷二八分成的比率,其總產量應該再乘以四。
考慮到少數冶戶偷稅和私人小爐偷冶等情況,並結合趙宋的正常的軍事和生產生活鋼鐵年消耗需求,陳規估計其總產量在兩千五百萬至四千五百萬斤之間。
接收河北後,徐澤便委任陳規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三地冶務的重任。
其人上任後,經過深入調研,提出了從行政管理到生產方式,再到冶鐵技術的多項革新計劃,均得到徐澤批准。
在陳規的主持下,信德府、磁州和相州冶務脫胎換骨,產量一年一個新臺階。
待其人升任工部尚書後,又將這些革新推廣到京東、遼東、河東等地,使得大同原本零散的手工冶鐵不斷集約,成本也不斷壓減的同時,產量也不斷提升。
今年,大同全國的鋼鐵總產量預計能超過八千萬斤。
如此“龐大”的鋼鐵產量,除了滿足大同帝國軍事和百姓生產生活的需要外,還要出口宋、金、高麗、日本等國。
剩下的雖然不多,可逐年累計下來,數量也很恐怖。
生產必須與市場需求相配合,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不然的話,單純提高鋼鐵產量,多出的鐵賣不出去,也沒人用得完,那冶鋼技術和產量的技術性飛躍就無法實現。
徐澤適時提出修建鐵路的計劃,其實是未雨綢繆,為的是進一步拉動內需,以鼓勵各大鐵礦繼續深化改革擴大生產。
“嗯。”
徐澤很清楚陳規一點都不迷糊,肯定知道鐵路成本以外的賬,其人只是藉機勸諫自己不要急於求成而已,當即點頭示意後者繼續。
“其次,是管理尚不成熟。
礦山和碼頭上使用的軌道車,距離都不長,速度也不快,和遠距離的鐵路執行沒有可比性。
現在,僅僅京津塘一條線路,就要設定十一個站點,運輸排程嚴密而複雜。
若是按照陛下的計劃,全國數條超遠距離線路同時交叉或並行多趟車,以當前的條件,還做不到如此複雜高效的運輸排程。”
要想提高鐵路的使用效率,就必然要多車同時執行,便會涉及到運輸排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