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計需百年(第1/3頁)
章節報錯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玄宗李隆基動用帝國的戰備通訊力量狂奔萬里,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寵妃滿足口腹之慾,這種事無論放在那個朝代,都是昏君所為。
但若是有了直通南北的鐵路,以及能夠晝夜快速行駛的軌道車,只要捨得花錢,即便身處長安,很多人也能吃得上這種在嶺南並不稀罕的水果。
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
不是沒人願意買這些生活必需品,而是受制於落後的道路和運輸手段,導致遠距離商業行為的成本過高,甚至超過一定距離就會變得無利可圖。
更加快速高效的運輸手段,不僅意味著更小的物流成本和更大的盈利空間,還意味著原本很多沒法做的生意變得可以做。
因此,柴進透過鐵軌的大規模運用敏銳發現了其中的商業價值。
但對大同帝國的締造者徐澤來說,興商僅是鐵路諸多用途中的一個而已。
大一統王朝中央地方的掌控也如同“販樵”“販糴”一樣,超過了一定的距離,掌控力就會銳減。
這一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並不是批次培養出有理想有操守的官僚管理邊疆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一個帝國的疆域大到從首都到邊疆信使來回都需要月餘的時間,大軍的調動更是以“年”作為計時單位,那帝國打下再大的疆域也沒辦法有效治理。
龐大的國土和落後的道路交通條件相互影響,便是令人絕望的邊疆行政效率。
若是邊疆發生了叛亂,等滯後年餘時間的朝廷大軍趕到,黃花菜都涼了。
就算這次能平定,下次呢?
此處的動亂解決了,彼處的呢?
面對這種情況,除了分封或安排全權總督包稅,徐澤想不出更好的治理辦法。
就算共建會的基層組織在這麼遙遠的疆域,也會因為遠離中樞而畸變成為更加反動的力量。
想要實現龐大國土的有效管理,既需要在完善官僚體系上做文章,培養更加踏實敬業的官吏隊伍,更需要改進通訊和交通手段,縮短帝國中樞到邊疆的聯動時間。
向來注重基層有效管理的大同政權從建政之初,就高度重視道路和交通工具的更新迭代。
在陸地上,同軍推進到哪裡,工程營就將道路修整到哪裡。
在大洋中,孟康帶領的造船團隊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大同海軍最新的風帆戰艦滿帆行使,比趙宋耗費人力的車船還要快。
在民政事務上,各地共建會組織民力的主要任務也是興修道路和水利,讓縣至村一級的道路更加寬闊和平整。
可這些手段都沒有超越時代,效果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
風帆艦船仍極度依賴季風和洋流,沒有完善的海圖便不能輕易開闢新航線。
受車型和道路交通條件限制,即便挽馬還有餘力,也沒有人敢在人馬並行的道路全速駕駛馬車。
而相對於傳統馬車,鐵路配軌道車技術的優勢就極為明顯了。
車輪與軌道的摩擦力更小,意味同樣的牽引力,可以有更大的運載量;而專車專道,又意味著更快的行車速度和更高的運輸效率。
實際上,軌道車的出現也沒有超越時代。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代,善於開拓和創造的華夏先民就使用了木軌馬車技術。
儘管後來因為戰亂而失傳,但至少證明了這項技術的門檻並不是很高。
事實也是如此,還在梁山開創時期,徐澤就指導張嶺煤礦的礦頭張田在礦井中使用了木軌和礦車。
後者摸索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成功掌握這項初級技術。
其後,經過十幾年的反覆實踐和不斷改進,軌道車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使用範圍也從井下到了礦山、碼頭等地。
如今,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將木軌換成鐵軌,只不過是捅破一層窗戶紙而已。
當然,在鐵軌上行駛的馬拉軌道車與後世成熟的蒸汽火車技術相比,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正在陪正乾皇帝前往格物院視察的工部尚書陳規就非常清楚這一點,並及時給欲要將鐵路修至帝國邊疆的皇帝潑涼水。
“陛下,恕臣直言,大同現在還不具備大規模普及鐵路和軌道車的條件。”
徐澤自然知道由馬車進入火車時代究竟有多難,這涉及到很多領域的共同進步,絕不是某一專項技術取得突破就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