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望北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國事繁忙,徐澤的出巡自不可能每個州縣都覆蓋到。
進入奉聖州後,其人經懷來縣、永興縣,到達文德縣。
隨後,又沿羊河繼續北上,越過斷雲嶺,再順著愛陽川,直到野狐嶺長城。
野狐嶺和桃山兩山相夾的隘口是大規模騎兵南下奉聖州的最佳通道,這裡再往西北百餘里,便是幾個月前金軍追擊遼帝耶律延禧的第一站——鴛鴦泊。
兩個月前,武松率部拿下文德縣時,曾命兩個營驅趕潰逃的遼軍到長城以北,並駐守野狐嶺和桃山,以防備金、遼兩軍南下。
後來,武松親臨一線,才發現自己的這個命令有些想當然。
擁有廣闊草原的遼國拿下燕雲之後,原本用於中原王朝防禦北疆的長城,就變成了妨礙大遼南北交往的內牆,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
處於隘口位置的野狐嶺段長城被遼人改造成了關城,還算儲存完好。
其餘各段城牆則沒有這種待遇,經過一百多年的雨雪冰霜和風吹日曬,剝蝕嚴重,還有一些牆段因長期無人巡察,被經常越境的馬匪拆出了方便進出的小豁口。
野狐嶺段長城雖然儲存相對完好,但遠離文德縣而靠近鴛鴦泊,長期駐守兩個營的兵力,補給過於困難。
又因為其他各處城牆殘破,又無人駐守,實際上也無法有效遮蔽南北。
武松乃將大部分人馬撤回文德縣,只留下了兩個隊。
穩定奉聖州形勢後,武松被徐澤調往東線繼續攻略遼西走廊,州內防務由張清負責,並歸西方面軍統帥牛皋節制。
武松回燕京赴任時,專門向皇帝彙報了野狐嶺段長城的情況,由是徐澤特意趕了近兩百里路來此地巡察。
登上野狐嶺,北面的寬闊草原盡在眼中。
徐澤透過望遠鏡,注意到遠處有幾個遊騎,似是遼人的探馬。
“韓隊正,遼人來此處的頻率如何?”
“臣等駐守野狐嶺這段時間,遼、金兩軍五百人以上的大隊人馬只來了兩次,見我軍防守嚴密後就再沒有來過,但小股探馬、潰兵和馬匪卻經常來,每次都離得很遠,臣等失職,只能防住很短的一段城牆,他們肯定有人繞道南下了。”
回答徐澤問話的是駐守野狐嶺的同軍隊正韓茂。
韓茂出自安陽韓氏,但不是主宗嫡脈,也不是小宗子弟,而是早出了五服的韓氏下層。
其人除了姓韓,生活狀況和其他下戶沒有什麼區別,一家人全靠佃種族田為生。
大同政許可權制大族發展,對大族上層來說固然是災難,但對其下層來說卻是機遇。
若不是徐澤掌控相州,打亂了安陽韓氏的擴張和傳承,逼得其族分宗另謀出路,韓茂最好的出路可能是在韓氏某一莊子中尋個自己能吃飽的護院差事。
運氣好的話,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也許能被主家看中,賞一個管事之職。
但不管護院,還是管事,都是家僕之流,生生世世都要被宗族捆綁在一起。
也就是同舟社逼迫韓氏分宗,並給予其下層和其他人同等的謀生機會,像韓茂這種底層才有可能獲得當代就改變出身的機會。
韓茂很珍惜這個機會,也真誠感激賜予自己機會的皇帝,才會主動攬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