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和平與戰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四長期經營暗線,自是知道趙宋君臣的軟弱,也就不再糾結了。
“陛下,可否給臣一個方向?”
對趙宋外交的策略,徐澤自然早有思考。
“主要有三條。第一,兩國外交正常化,不搞對立,雙方定期互派使節。”
這點參照同、金兩國,但大同與趙宋的外交等級肯定要低一級,至於具體如何操作,身為外部尚書的王四就可以靈活掌握。
“第二,維持我國事實控制線不變,趙宋邊境的駐軍和烽堡數量要報於我方,擅自增兵或築城視為侵略行為。”
這一條參照宋遼兩國外交傳統,軍事上強勢的一方自然希望隨時能擊穿對方的邊境線,以維持本方戰略優勢。
不同的是,以大炮配步兵為主的同軍,比騎兵為主的遼軍攻堅能力更強。
且除了河東,同宋邊境線更加無險可守,趙宋的堡壘戰術對大同其實很雞肋。
而在大同強大的海軍覆蓋下,趙宋在邊境修再多的城,增再多的兵也沒啥用,大同想打趙宋,都不需要死磕對方的堡壘群。
徐澤之所以要強調這一條,除了麻痺對手外,還有一點,就是不想趙宋勞民傷財搞些無意義的事。
畢竟,趙宋是大同帝國的“後花園”,能少折騰就儘量少折騰,多留點家底日後接收不好麼?
“第三,兩國原有經貿來往繼續,除兩國邊境的重要城市開放榷場外,趙宋的靜海、杭州、明州等港口城市要繼續通商。”
即使被大同帝國生生分割出去了一部分,趙宋仍是已知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及最大的消費市場。
兩國在經濟上互補,趙宋需要大同的鐵,大同也需要趙宋的糧,保持經貿往來對雙方都有利,也更有利於大同對趙宋持續滲透和掌控。
得到了皇帝的明確指示,公務繁忙的王尚書沒有多留,立即啟程返回燕京。
徐澤在昌平住了一日後,也啟程繼續向西北而行,經居庸關進入奉聖州境內。
一路西行,徐澤對燕雲之地的地形有了更直觀的印象,也對“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
以燕雲地區的地形險要,若不是腐朽透頂的大遼朝廷讓軍民失去了為之而戰的精神寄託,而是節節抵抗的話,同軍沒有三五年時間並付出數萬人的傷亡,絕不可能拿下現在的地盤。
遼國的政權組織度比趙宋還要簡單,對基層的掌控力相對而言也更弱。
燕京以外的州縣,絕大部分百姓對改朝換代並沒有太直觀的印象。
而大同政權最基層組織就是由這樣的百姓組成,沒有可以看見的改革效果和直觀的印象,絕大部分百姓並不能分辨徐皇帝和耶律皇帝有什麼不同。
因此,徐澤的出巡對於穩固政權和推進社會改革都很有必要。
其人不僅要一路檢查社會改革效果,以為下步的官員調整和政策傾斜提供參考。
還要接見各地大小官員,勉勵他們在新王朝建功立業——皇帝已經見過你們並有了印象,好好幹,不用擔心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