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所有的問題,在徐澤入主遼地之後,都不再是問題。

同軍已經打敗了大遼的軍隊,覆滅了北遼,並將一批高高在上的大奴隸主貴族投入到勞改營中,先鎮壓了改革的最大反對派。

而且,大同只接收了遼國的精華之地,實際將包袱暫時甩給了殘遼和金國。

如此一來,改革的困難又少了幾分。

唯一限制廢奴之事的,只是重新建立一套高效的行政機構來保障政策落實,並提前摸清治下的戶籍情況,為解放的奴籍人口準備足夠的生存機會。

拿下燕京之後的這段時間裡,同舟社一直在做改革的準備工作。

很多奴籍人實際上早就透過全面鋪開的基礎建設獲得了工作,並憑藉勞動獲得了生存所需的錢糧。

因此,對大同朝廷來說,廢奴並不複雜,按照節奏逐步推進就行。

當然,任何改革都會有阻力。

遼國奴籍制存在多年,必然會有很多貴族不願放棄既得利益而軟磨硬抗。

等待他們的,自有大同法部的嚴刑峻法。

奔向大同社會的道路上,絕不是鮮花和掌聲。

除了勞動者辛勤的汗水外,還有無數逆歷史潮流者的血和淚。

這一次,徐澤沒有再悶聲做事不圖虛名,而是讓宣部全力開動宣傳機器。

透過演出新戲、組織訴苦、教唱小曲等手段,大肆宣揚廢奴的正義性和偉大成就。

樂和還將一些殘害奴隸的典型案例編印成故事,安排金大堅將之刻版,再印成小人書,廣發各地共建會宣傳,務必要做到人盡皆知。

其實,遼國的奴籍人口生存狀態並不算太差。

相對於金國的生口,甚至華夏文明早期的奴隸,遼國的大部分奴籍人反而過得更加有滋有味,就是對比遼國的很多自由民來說,也未必更差。

不然的話,遼東陷落後,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遼民“自願”賣身為奴了。

特別是宮戶,雖是皇帝私奴,卻比大多數正戶更有生存保障,讓他們轉做擁有自由身份的投下戶,很多人還不樂意呢。

畢竟,皇帝私奴的身份,在很多政權下,也是要擠破腦袋爭取的,更別提大遼還有韓德讓這樣逆襲成功的典型案列。

樂和充分領會了皇帝的旨意,編印的小人書中,最多的便是宮戶和寺院管轄奴戶的悲慘生活,挖掘了不少典型案例。

徐澤之所以要做這些,當然有深意。

新舊王朝交替,尤其是侵略者建立的新王朝,必須形成今日幸福昔日悽慘的鮮明對比,才能建立穩固的法統。

而革舊鼎新,不僅要在肉體和經濟上摧毀腐朽的舊勢力,還必須將其徹底釘上歷史的恥辱柱,不給他們任何翻案的機會。

不然的話,等到王朝進入穩定期,舊的利益集團開始反撲,就會出現各種奇奇怪怪的事。

而且,此舉不僅可以對內,也能對外。

等解決好了自己國內的問題,再將這些冊子稍微改編翻印,當作大棒,時不時敲打一頓比遼國更加落後的金國和夏國,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