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授田與均稅(第1/2頁)
章節報錯
訂閱說明:政權建設確實比打仗枯燥,不喜勿訂。
實話說,寫這些東西遠比打打殺殺的情節要費神得多,同樣的時間至少可以碼三倍的打仗章節,而且很多書友還不買賬,純粹是吃力不討好。
但不這樣寫,反而顯得前後風格不一,我會盡量壓縮章節,請大家多包含。
……
第二條政令為“授田令”。
遼國故地人口稀少,土地並不算稀缺資源,但適於耕作的良田依然是緊俏貨。
特別是從河北、京東遷移過來的大族,對土地的渴求更加執著。
這些大族有錢又有人,肥田要,薄地也要,甚至種不了莊稼的荒灘還想要。
徐澤當然不能任由這些人隨便圈地,放任不管的話,要不了幾十年,燕雲地區就會變成第二個江南——土地高度集中,百姓生計困難。
原則上,大同王朝治下,所有成批遷出的大族,其土地全部收歸國有。
到遷入地後,再由官府根據其上交的土地數質量,按照一定比率統一分配田面。
原本擁有田底和田面的土地換成了只有田面的土地,這些人會不會不樂意?
當然有人不樂意。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討好所有人,這是必然的。
但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會考慮這個問題。
對眼光長遠的大族來說,土地不僅是財富,更是能衍生其他社會價值的重要資源。
洪澇頻發的河北和天子腳下的燕京相比,哪裡的土地附帶價值更大,還用問麼?
不過,徐澤並不怎麼關心這些人究竟樂不樂意。
本次授田的主體本來就不是這些外地遷徙過來的大族,而是本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上,剛剛被解放的奴籍人和失地少地的自由民。
透過滅國戰爭的暴力手段,大同王朝接手了遼國巨量的皇產、寺產、罰沒產和無主之地,徐澤將之全部轉為官田,為授田創造了必要條件。
戶部、農部之前就已經清查了現有人口和田地保有量,測算授田標準,制定相應計劃,為授田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
而各地共建會鋪開並有序運轉,才為田地真正分配到戶提供了可能
大同政權一脈相承,授田同樣是只授田面,田底是不可能分配的。
所以,徐澤並沒有欺負這些遷徙的大族,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朝廷掌握在手中的官田數量巨大,徐澤卻只放出了一部分。
人力有窮盡,農夫就算再勤勞,但能夠耕種的田畝數終究有極限。
授給百姓的田地並不是越多越好,超過了百姓能力所及,畝產就會急劇下降。
所以,即使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官田,徐澤也沒沒有全部放出。
隨著大同王朝不斷擴張,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併吞天下之勢,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湧入燕京地區和其他新收復之地。
朝廷的政策必須要考慮長遠,提前為這部分人留足置產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