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你們打仗我種田(第1/2頁)
章節報錯
耶律棠古平定敵烈部叛亂的同一天,完顏阿骨打就已經在帶兵離開了臨潢府。
數萬大軍人吃馬嚼,每多耽誤一天,臨潢府本就不足的軍儲就要減少幾分。
金國的家底太薄了,經不起這樣空耗。
連年戰亂對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大軍還未聚齊就倉促出動,就連行軍路線都不能和完顏斜也的遠征軍一樣。
中京道在金軍南下之前曾有多次內亂,幾個月前又遭金軍搜刮一編,州縣殘破不堪,民生凋敝至極,實在無力承擔大軍行動需要的補給。
完顏阿骨打選擇的出兵路線,是從臨潢府直接往西,經饒州、儀坤州、大水泊進入西京道。
如此正好可以一路懾服還未歸附的部族,並讓大軍吃掉他們的戰爭潛力。
金遼兩國大軍雲集,大戰即將再起,新興的大同朝廷也開啟了另一場大戰。
同舟社建國小半月,大部分行政機構運轉開始有序運轉後,徐澤接連簽署詔令,開啟了大同王朝的政治改革。
這次改革主要圍繞四大政令展開。
第一條政令是“廢奴令”。
因為各種原因,遼國故地至今還存有大量的宮戶、奴戶、驅口等奴籍人口。
這些奴籍人口的人身自由和勞動所得全歸奴隸主支配,對國家來說,就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和明顯的社會治安死角。
大同政權之所以要廢奴,並不是為了什麼“人權”“文明”之類高尚的口號。
坦白地講,廢奴就是為了廢除落後的生產關係,以解放生產力,增加稅基人口,增強大同王朝對社會的掌控度。
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加有效地統合全國力量,以用於擴張國土、抵抗侵略、改造自然、對抗天災等需要全民參與的國家大事。
但廢奴牽涉方方面面的利益,並不是下一道詔令就完事了。
遼國統治者也不傻,既然廢奴有這麼多的好處,遼國曆代精英就不知道廢奴?
實際上,遼國曆史上還真就多次廢過奴。
遼聖宗曾數次解放大批奴隸,將他們變為部民和獨立的部族。
即便到了王朝末年,天祚帝也釋放過一些奴籍人口,以增加兵源。
只是,遼國的這些政策面都很小,此起彼伏的部族叛亂又不斷提供戰俘奴隸,天災人禍之下,越來越多的破產百姓也有很多賣身為奴。
總體上講,無論皇帝聖明或是昏庸,遼國的奴籍人口總量始終很大。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乃是遼國最大的奴隸主就是皇族和後族。
歷代皇帝各有自己的宮帳斡魯朵,斡魯朵領有的奴隸和財產為皇帝個人私有,死後由家族後代繼承。
皇族本身就是利益既得者,全國上下的阻力極大,要想徹底改革,何其難!
更關鍵的問題是生產力的落後,限制了廢奴的力度。
同時解放全國各地的奴隸,特別是蠻荒之地的部族,誰來提供足夠的生產資料讓這些人生存下去,還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顯然,以遼國薄弱的家底、簡單的治理體系和複雜的社會矛盾,任何人都做不成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