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授田與均稅(第2/2頁)
章節報錯
實際上,即使不考慮開疆拓土,朝廷每年透過墾荒、絕戶田和罰沒田等手段,也能獲得大量的官田。
總體上,授田和增加的官田是可以保持一個動態平衡狀態的。
但隨著王朝統治持續,各種行政問題會逐漸積累。
若是沒有大魄力硬手腕的統治者推行改革,王朝的行政運轉效率會逐漸下降。
透過各種途徑增加的官田也會隨之逐漸減少,授田令絕不可能一直維持數百年。
這是必然的規律,徐澤也沒報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只要儘量延長授田令的時間,保持一定時間段的動態平衡,直到大同王朝的技術革新迎來突破,並開啟大航海就行。
暫時沒有授出的官田,也不會白白拋荒。
零散各地的,委託基層共建會經營;
整片集中的,則轉為皇莊,由皇家事務司管理。
遼地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甚至還有不少百姓不懂耕作技巧,剛剛解放的奴籍人也缺乏牛、犁等生產資料,諸如這些問題,都使得授田之後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當然,以大同如今的體量和行政管理經驗,這些事徐澤這個皇帝需要關注,卻也僅僅是關注而已。
戶部、農部、州縣官員和基層共建會組織自會努力做好分內事,皇帝的任務則是制定和狠抓相應的政策落實,讓自己的帝國逐漸走上正軌,使官民各安其職。
第三條政令為“均稅令”。
大同王朝控制區地跨遼、宋,不僅百姓生活習俗不同,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有較大差別,就連稅率也有很大的差異。
總體來說,原屬遼地的百姓稅負遠比宋地百姓要輕得多。
當然,稅輕並不是意味著前者就比後者要生活更幸福。
整體社會效率低下、經濟持續不景氣、分配和再分配製度不合理等因素,導致遼地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要遠低於宋地同階水平。
這就好比後世北上廣的內卷者和內陸十八線城市上班族相提並論一樣,好壞自知。
大同王朝的建立,讓原本割裂的群體走到一起,就不得不考慮“均稅”的問題了。
“均稅”並不是簡單地強行扯平兩地的稅賦標準,這樣做顯然不行。
南北兩地全部執行遼地的稅收標準,國家稅收會急劇減少;
全部執行宋地標準,也會把剛剛穩定下來遼地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
即使不考慮國家稅收,折衷收取一樣的農稅,南北氣候差異和生產基礎上的差距等因素影響,也會進一步擴大本就很大的南北貧富差距。
“均稅令”就是透過差異化的稅收和基礎建設傾斜等政策手段,逐步拉近南北兩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最終達到絕大部分百姓都能在新政權中有更多獲得感的目標。
這也是一個階段性政策,其中涉及到一系列複雜的政策調整,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表述清楚,但大同朝廷並不是摸著石頭過河。
早在六年前,同舟社取得遼東後,就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摸索,並推出京東—遼東一體化戰略。
透過幾年的執行,已經總結了很多經驗,並培養了一大批的專業人才,為“均稅令”的制定和執行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