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怨軍常勝(第3/3頁)
章節報錯
怨軍的名聲已經臭了,就算改成了常勝軍,就算為大遼流盡最後一滴血,在貴人們眼裡,他們還是隻能利用卻絕不可信任的賤骨頭。
從到涿州的這一刻起,郭藥師便暗中定下決心,以後只為自己而活。
這一前提,就是要手握軍隊,手握更多的軍隊!
只有大量的軍隊在手,才能增加自保的資本,關鍵時刻還可以將自己賣個好價錢。
郭藥師一面與必滅無疑的北遼小朝廷虛與委蛇,一面尋求投靠南朝同舟社的機會。
其實,也並不是一定要投靠同舟社。
如果金軍能馬上南下,只要他們打到涿州,也可以投靠金軍。
只要不是為遼國殉葬,投靠誰都就行。
當然,南朝肯定是第一選擇。
原因也很簡單。
其一,南朝缺乏強軍,投靠過去能得重用,多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其二,南朝有錢有糧富得流油,投靠南朝,就能立即獲得大量的補給。
有了錢糧,就能再度擴軍,有更多的軍隊在手,又能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補給,如此迴圈,再不用過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
若是投靠金軍,這些待遇就別想了。
金國這些年雖然一直在打勝仗,但軍隊裝備和補給比起遼軍來,也好不了多少。
遼國好歹還有燕雲產糧區,金國就只剩下苦寒的遼東了。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郭藥師是不可能投靠金國的。
其人一旦有了這種想法,更不可能向歸義縣派出援軍。
郭藥師早就定下決心,只待同舟社的北伐大軍一進入遼境,其人就立即聯絡對方,並囚禁監軍蕭餘慶等人,獻出手中的一州四縣以換取富貴。
為此,郭藥師還讓涿州團練使趙鶴壽代自己寫了一道極富感情的投降書。
在招降書中,郭藥師表達了自己身為漢人,對南朝極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同時說自己本來對遼忠心耿耿,但遼帝卻報之以怨,降同實在迫不得已云云。
其人相信同軍統兵之人看到了他的投降書,肯定會被其人忠義感動,並委以重任。
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同舟社北伐也終於拉開帷幕,郭藥師卻糾結了。
早在同軍誓師北伐的兩天前,北遼使者尚在歸信縣中談判時,徐澤就安排使者向涿州四縣分別投送了招降書。
其人開出的條件很簡單:待同軍大軍兵臨城外,常勝軍全員出城接收整編,所有將校經甄別並接受輪訓後再定職位。
正是這份比照戰敗投降待遇的招降書,讓郭藥師陷入了兩難。
到底是降,還是打?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