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還好說點,世道艱難,只要給口飯吃就不愁招不到兵,但兵甲不全的問題短期內卻是沒法解決。

其實,燕雲地區民風彪悍,普通百姓之家並不缺武器,召到兵就會有武器。

但指揮這些裝備亂七八糟武器且極缺戰甲計程車兵打仗,卻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了。

就算以郭藥師的驍勇善戰,也不敢在麾下“軍隊”完成整訓前去和同軍硬磕。

所以,當歸義縣怨軍彪官張令徽不堪同軍斥候騷擾向范陽縣求援時,郭藥師只能冒著開罪張彪官的風險拒絕出兵。

無根之人雖然可憐,但沒了家園的牽盼,哪裡都可以是自己的根,反較燕京城中救亡圖存的北遼君臣更灑脫。

正是因為這種灑脫,才讓郭藥師面對金國和同舟社即將侵入南京道,遼國很快就會滅亡的危急時刻,放下所有包袱,一門心思擴軍。

郭藥師也沒有想到,自己放棄一切顧忌擴軍後,竟然還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之後,燕京城中大遼臣子們選出了新皇帝,遼國變了天。

天錫帝耶律淳登基後,就立即進行一系列人事和兵力部署調整,以期平衡內外力量,擺脫自己作為傀儡的局面。

其人一面調燕京東面的平州、漁陽、玉田等地兵馬入城,交由耶律大石統轄,以制衡手握城中兵馬的蕭幹。

一面又下詔改怨軍為常勝軍,欲以常勝軍制衡城中兵馬。

怨軍變常勝軍,不僅是改個名稱這麼簡單,而是以詔令的形式將郭藥師等部納入了正規編制的禁軍序列。

遼國不僅是契丹人的遼國,也是包含漢、奚等族在內所有民族的遼國。

早年的征戰中,漢軍就曾為大遼的建立和安全立下過汗馬功勞。

後來,遼國朝廷便仿五代禁軍名號的控鶴、羽林、龍虎、神武、神策、神威等,以燕雲漢人為主體,組成了六部禁軍。

六年前,天祚帝為了補充數次大戰損失的兵力,下詔勸諭燕、平、雲三地的大戶,依等第進獻私兵、甲械,組建了二千人員額的武勇軍,也屬於禁軍。

天錫皇帝除了授予怨軍正規的禁軍編制外,還以“常勝”為這支倍受朝廷猜忌的無根之軍正名。

並以“郭藥師少壯,貌頗偉岸而沈毅果敢,以威武御眾,人多附之。初以武勇四軍薦授殿直,從徵女真,積前後功,故升郭藥師為都管押常勝軍、涿州留守”。

放開手腳擴軍之後,怨軍獲得正規編制脫去汙名,並由四部重新合為一部,皇帝的拉攏之意不要太明顯。

嚴格地講,耶律淳這一招很妙——前提是早幾年這麼做的話。

當初逃離遼東的難民數以十萬計,才過去幾年時間,現在還能確認在世的,就只剩下了遷到涿州的不足兩千人。

興許,錦州的某處山中還有幾個遼東逃出來的山賊,前年被耶律餘睹分到各地禁軍中的六千人也應該能活下來一些。

但這些已經不重要了,佔據涿州重新獲得了力量與安全感的郭藥師等人早就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並且,再也不想回到那片曾讓他們魂牽夢繞的土地——相熟的人都死完了,還回去做甚!

從遼東的死人堆裡一路殺出來,郭藥師等人並不害怕與強大的敵人搏殺。

但想讓他們為了皇帝的一紙詔令,就再次拿起刀槍為早該滅亡的遼國殉葬,卻是萬萬不可能。

這些年生死搏殺,讓他們早就看透了朝堂貴人的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