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攪局者徐澤(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戰一起,敵我雙方相互穿插,戰線犬牙交錯,通訊聯絡中斷上下指揮不暢是常有的事。
再加上戰場形勢的劇烈變化和關鍵資訊缺失,使得戰前制定的計劃經常會嚴重脫節而無法執行。
當同舟社戰曹以己推人,有板有眼地推演金遼兩國戰局,以為本方出兵遼國的行動提供戰略指導時,中京道的金遼雙方實際上卻陷入了一團混沌之中。
中京道龐大地域極大增加了資訊傳播難度,稀少的人口進一步加重這種情況,混亂的指揮又使得各自為戰,所有因素綜合的結果,便是金軍散開後就失去了控制。
所謂“失去控制”,不是說金軍的指揮系統癱瘓,其上下指揮依然很暢通。
但到了此時,散開的各部已經失去了戰略目標,只受將士們攻城略地的本能驅動。
對金國而言,這一戰的戰略目標毫無疑問是滅掉遼國,可怎樣才算滅掉了遼國?
顯然不是攻下遼國五京就完了,遼國的政治中心一直都不在五京中的任何一京。
對於擁有遼闊國土,皇帝和百官常年在捺缽中理政的遼國來說,唯有抓住遼帝耶律延禧,並俘獲其捺缽眾官,才能算是滅遼。
不然的話,在佔領南京道後,大半兵力用於防守南朝這個龐然大物的前提下,以金國有限的人口和兵力,根本不可能對草原進行有效管理。
寬闊的大草原上還有不少的契丹遊牧民,只要耶律延禧趁著金人不注意回到草原,憑藉皇帝身份的號召力,很快就能拉出一批騎兵。
契丹人之所以與女直人的戰爭中表現窩囊,除了兩百多年的富貴磋磨了他們的武勇外,也有其揹負著一個龐大的帝國,作為統治者放不開手腳的緣故。
一旦東南西上中五京盡破,契丹人失無可失,由放不開手腳的維護秩序者變成無所不用其極造反者,情況就會逆轉。
到了那個時候,金國漫長的國境線將處處都都是契丹人可以突破的缺口。
抽冷子咬上一口就跑,本就是契丹人祖先最擅長的事。
就算再廢的契丹人,也比漁獵起家的女直人更熟悉草原。
所以,必須在攻破南京之前,抓住還有所牽盼放不開手腳的遼帝耶律延禧,以斷絕契丹人的希望。
現在的問題是各部散出去後,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滅遼的戰略目標,沉浸在搶劫財貨生口或招降納叛擴充實力的快樂中。
搶了半個月後,金軍眾將才茫然想起一個關鍵的問題:遼帝究竟在哪裡?
金軍不知道耶律延禧的行蹤,散落中京道各地被逐個擊破的遼軍也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在哪裡。
正常情況下,這個時間點耶律延禧肯定在燕京過冬。
可大戰一起,大半生都在路上奔波的遼國皇帝肯定會有動作,其人絕沒膽量留在燕京等金人來抓自己。
金軍戰前制定的戰略是先在中京道搞出大動靜,隨後在野戰中擊潰遼帝派來的援軍,再統率大軍南下一舉抓獲棄城逃跑的遼帝。
這一戰略的關鍵是必須準確掌握耶律延禧的行蹤,要麼不動,動則務必要一擊即破,不能讓他跑了。
但金軍進入中京道之後,遼帝就沒有向中京道派出過任何一支援軍,也沒有向中京下達過任何詔令,仗打到這份上,遼人比金人更懵。
難道真要翻越燕山和長城,強行進攻人口和兵員都極為充足的燕京。
然後,在辛苦打下析津府後,才發現遼帝早已經跑回了草原?
正月初十,金軍副都統完顏宗翰在北安州擊敗遼將奚王蕭遐買,並招降其人。
隨後,經降將蕭遐買的勸降,奚部西節度使訛裡剌率本部人馬來投。
蕭遐買和訛裡剌都不知道耶律延禧現在的具體訊息,但二人透漏了一個令金人震驚的訊息:遼主年前趕到了燕京,是為了處理遼國與同舟社的軍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