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2/2頁)
章節報錯
包括寬闊的大草原在內的絕大部分地形,行軍路線通常只有很少的幾條可選。
又因為道路寬窄,沿途水源承載能力等條件限制,使得大軍的行軍縱徑通常拉得很長。
甚至,為了能夠按時到達指定戰場,軍隊超過一定規模後,就必須兵分多路。
這就導致了大軍遠距離機動過程中,單位時間內能投入某個未知戰場正面的兵力會很有限,也就是常說的“兵多到一定數量就會用不上”。
軍隊規模越大,總兵力和單位時間內能投入作戰的兵力比率就越誇張。
這是受地形、道路、糧秣、飲水、宿營、軍隊行軍能力差異等諸多因素限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以同軍與宋軍的京東大戰為例,就算童貫一開始就有數萬精銳大軍捏在手中,
由於宋軍的組織結構和沿途道路等條件限制,這麼多人也不可能整體推進,大軍必然會分出數部,行軍縱徑會達到數里,甚至十餘里長。
這個縱徑相對於數萬精銳大軍來說並不是多大的問題,只要不亂,隨時都能夠做到首尾兼顧。
但童貫在戰略上作出了誤判,被賊軍的指北打南和指南打北搞得疲於奔命,大軍在反覆的調動中必然不斷脫節,行軍縱徑逐漸變成數百里。
到了這個時候,童貫已經失去了對戰場的有效掌控,數萬大軍也變成了若干個單元,這些單元雖然不獨立,卻因為距離等原因無法相互支援。
而對戰場有效掌控的賊軍則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官軍,輕易贏得勝利。
這還是地形相對狹小,兵力也不多的京東戰場。
當兵力和地形都擴大數倍後,戰場掌控效應就會不斷遞增。
真實戰場上,敵我雙方通常都有不得不守的戰略要點,以及不得不防的薄弱部位,又會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所以,能否有效指揮數萬人級別的戰鬥,就成了自古以來衡量名將的重要尺度。
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摸不到“戰場掌控”的門檻,沒有名將怎麼辦?
而且,兩軍對戰,不僅需要掌控戰場,還要涉及到包括物資排程、組織行軍、指揮戰鬥等技能在內的統兵能力,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戰爭的最終勝負。
即使都是“名將”,統兵能力也有高下,敵方將領的能力高於己方,怎麼辦?
徐澤的解決方案就是建設一個過硬的軍級機關,以輔助軍正有效掌控部隊和指揮打仗,讓強將變得更強。
軍級機關不是軍正本人的幕僚團,而是包含情報、作戰、訓練、規劃、機要、保障等參軍之職在內,名為“戰處”的正式機關。
很明顯,以同軍當前的積累,還撐不起三個戰處,只能先搭起一個簡單的框架,以後再慢慢完善。
這些軍級參軍除了戰曹下派外,大部分是從各師抽調的精英人才。
全新的機關,全新的人員構成,全新的職責要求,只有加以專業的培訓,才能擔起這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