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1/2頁)
章節報錯
朝廷“數十萬”大軍覆滅於黃河大名府南樂鎮段,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淹死在了河中。
除了同軍抓獲的俘虜,以及隨童貫逃到堯山又回到東京的部分官兵外,還有大量散落民間的潰兵。
這些潰兵給河北兩路社會治安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也將不可與同軍敵的恐怖傳說帶到了各州縣。
而徐澤隨後的出巡,更是赤裸裸的武裝大遊行,有力震懾了各地還未接受整編的駐軍和反對勢力。
因準備工作到位,同舟社對河北各地舊軍隊的整編很順利,並沒有鬧出什麼么蛾子。
最初,部分軍漢對整編還有些猶疑,得知編餘人員會被退給朝廷後,出於可能會繼續對陣同軍的恐懼,這些人立即轉變思想,積極接受整訓。
至秋糧徵收前,牛皋、武松、李逵三個軍已經完成了七個師的初步整編,最後一批三個師的整編也已經開始。
徐澤這段時日在組織整編師營以上軍官輪訓的同時,還對戰曹組織的軍級機關參軍集訓進行指導。
在機構設定上,軍與師有明顯的區別。
師是獨立作戰單元,訓練、打仗、教育、管理,什麼都要抓。
而軍則更偏重於指揮打仗,研究本戰區方向要打什麼樣的仗,要怎樣打。
然後,根據具體作戰任務,向本軍配屬的各師下達訓練任務。
普戰師為了適應大部分作戰地域,編制相對固定。
而軍則根據任務不同,由若干個師組成,編制並不固定,但每個軍不會少於兩萬人。
一個軍轄數個師,並不是簡單的戰鬥單元累積。
徐澤對各軍建設的要求,是可協同或單獨發起跨“路”級行政區域的戰役,並擊敗兩倍以上兵力的金軍。
很明顯,與師以下作戰單元強調能硬撼多少敵軍的戰力要求不同,軍以上單位作戰更側重於戰場掌控的能力。
戰場掌控一詞說起來很玄,其實理解起來並不複雜。
簡單地講,指揮者要有能在較大戰區範圍內準確掌握敵我雙方兵力部署和用兵方向,並干擾進而影響敵軍做出誤判,以讓已方掌握戰場主動權的能力。
要講清這一點,首先得明白軍以上單位作戰是什麼概念。
軍以上單位作戰,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人多,本方几萬,敵方也有幾萬甚至更多,加起來動輒上十萬。
其次是作戰半徑廣,敵我面對面完成兵力部署的情況極少見,雙方集結後再出徵的距離一般至少相隔數百里,甚至幾千裡。
這麼多人在如此遠的距離調動涉及到很多複雜因素。
即便是交通運輸相當發達的後世,數萬以上人遠距離整體機動也是個很複雜的課題,更別說道路條件較差、甚至很多地方就沒有道路的當下。
當軍隊達到數萬規模以上時,數量就不再是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