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第2/2頁)
章節報錯
陳規取下草帽,學著徐澤邊扇風邊講。
“暫時只有一些膚淺的認識。”
徐澤知道陳規不喜空談,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他說是“膚淺的認識”,應該是有一定的思考。
“講。”
“下官認為,信德府等三地產量雖大,但可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制約了冶鐵業的發展。”
“其一,官府定立的鐵課模式不合理,各監冶務場官吏的主要精力放在鐵課上,對具體生產關注很少,甚至有官員為了政績而竭澤而漁,逼迫冶戶多交鐵課。”
“冶戶為了完成課額,便會優先考慮壓縮成本生產粗鐵,由此導致一方面官府收上來的鐵基本不能用,另一方面又會導致冶戶技術退化,時間越久,產的鐵就會越來越不行。”
這些問題湯隆、嚴四郎曾經都跟徐澤彙報過,但二人認為主要原因是“人心”不好,要選合適的人當官,要給老實經營的冶戶機會之類。
二人的這個觀點當然沒錯,但沒有操作性。
誰是“合適”“老實”的人?
誰能一輩子都“合適”“老實”?
誰來判斷別人是否“合適”“老實”?
誰能決定誰有資格判斷別人是否“合適”“老實”?
小鐵礦還勉強湊合,成千上萬人的大規模鐵監用這種方法選人基本做不到。
這就是眼界與閱歷的差別,也是很多事只有在某些人手中才能辦成的原因之一。
“其二,監冶務場各自為政,管理者為了政績,相互防範,就算同一個鐵場中,各冶戶也是敝帚自珍,相互之間極少交流,信德府的鐵爐和相州就有較大區別。”
“再比如磁州固鎮百鍊鋼一絕,也只是四家能掌握此絕技,綦村鐵務有幾家能產灌鋼,比起百鍊鋼相差甚遠,但比普通生熟鐵又強了不少,下官認真考察了兩地的工藝,認為這中間有必然聯絡,這段時間正在找人驗證。”
不錯!
後世以含碳量多少來區別鋼與鐵,無論傳統的百鍊鋼技法,還是後世的炒鋼技術,都是想辦法減少生鐵中多餘的碳和其他雜質。
徐澤雖然不懂具體的工藝,卻知道基本原理,嚴四郎等人在他的“提醒”下,這幾年做了不少探索,也積累的一定的經驗。
為了考驗陳規的辦事能力,徐澤之前故意沒跟其人提這一點,現在看來可以放心的將這幾年的研究成果交到他手中了。
“其三,三地鐵務規模雖大,但內部還很零散,幾乎每一個冶戶就是一個獨立單元,大部分冶戶都要熟悉採礦、選礦、冶煉等全套工藝,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好,都會導致出的鐵質量不行。”
“這種零散的經營模式存在很大的人力浪費,質量上也不好管控,定課交稅同樣很麻煩,應該加以改進。”
“很好!”
陳規上任月餘,就能有這麼深入的思考,令徐澤很滿意。
“元則的思路是對的,當前這種模式確實限制了河北西路的鋼鐵生產,過幾天,我會派一批人來信德府協助你,技術上的事,儘管安排他們。”
這是徐澤第一次在下屬面前提“鋼鐵”一詞,陳規敏銳地意識到社首話中的新詞不僅僅是鋼與鐵這麼簡單。
“我總覺得,這些金屬本身應該也有聯絡——”
徐澤話說到一半,沒再繼續了。
“一個月內拿出具體方案。”
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歡擔當大任,身上的膽子越重,越能激發幹勁,陳規就是這樣的人。
“明白!”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