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面開花(第1/2頁)
章節報錯
要搞清楚徐澤安排牛皋率本部人馬“協助博州兵”攻取莘縣、陽穀和朝城三地舉動背後的玄機,首先得搞清楚這三個縣的具體地理位置。
莘縣在大名府的東南角,陽穀縣在東平府的西北角,朝城縣則在開德府的東北角,巧的是三個縣差不多構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彼此之間的距離都只有五十里左右。
而且,陽穀縣和朝城縣再往南不足百里,就是濮州的範縣,且朝廷由京畿進入東平府治所須城的官道也在陽穀縣以南六十里左右的位置。
很明顯,這是一處地理位置極端重要的三角地帶,控制了這三個縣,就能有效威脅大名府、開德府、東平府和濮州四地,截斷朝廷增援東平府的通道,並從側翼掩護博州方向的主力。
某種意義上講,在同軍對大名府的攻略上,莘縣、陽穀、朝城的戰略位置比東平府治所須城更加重要,是以徐澤特意派遣最能打的下屬牛皋帶博州兵控制這三縣。
因為同軍毫無徵兆地快速拿下了博州,處於“外線”的莘縣、陽穀和朝城幾無兵力防守。
以牛皋對戰場的敏銳把握能力,拿下這三個縣基本不用費勁,難的是等朝廷大軍到達後的防守,徐澤能看這三縣的戰略地位,朝廷同樣能看到,必然要派大軍來爭奪。
徐澤特意交代牛皋“大軍屯駐陽穀”,就是逼迫投降的博州兵頂在“前面”的莘縣和朝城,以血戰證明自己的價值。
獅子搏兔尚用全力。
大戰在即,徐澤沒時間慢慢整編博州兵馬,也不可能冒著戰事不利後方起火的風險,把他們送到“內地”守城。
既然張清等人選擇了臨陣投降,那就要接受同舟社用這種殘酷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整編”結果。
實際上,這個“殘酷”也只是相對於同軍以往的事蹟而言。
以此時的傳統,臨陣投降的軍隊,通常會被受降者解除原有裝備,僅配以濫制兵甲,還要進行死亡率極高的填壕攻城戰鬥,流盡鮮血才能證明自己的“忠誠”。
而博州兵馬據守莘縣、朝城兩地,有同舟社大軍在側壓陣,本身的兵甲也沒解除,戰鬥力和安全係數都有保障,再怎麼說,守城的危險都要遠小於填壕攻城。
相對而言,徐澤此舉,恰是非常仁義。
而且,要是不能信任他們這些剛剛投靠的“敵軍”,如何能將這麼重要的城池交給他們防守?
由是,張清、龔旺、丁得孫等將領激動不已,立即行禮道:“末將遵命!”
見幾人均領悟了自己的意思,徐澤頷首,繼續佈置作戰行動。
“武松!”
“末將在!”
“由你統六師,進取東阿縣,若能順勢取下須城則取;若不能,不需勉強,控制東阿即可。待擊敗東平府援軍後,留兩個營駐守,其餘兵馬回身參與大名府會戰。”
“明白!”
須城被濟水、汶水和梁山水泊相隔,在城中守軍充足的情況下,同軍想拿下須城的確不那麼容易。
但只要西面的陽穀縣還控制在牛皋手中,朝廷援軍就過不來,東阿縣又被佔領的話,須城的宋軍就翻不起浪來。
只待解決了大名府之局,東平府旦夕可下,所以徐澤的確不急。
“陳達!”
“屬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