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飲鴆止渴(第1/2頁)
章節報錯
腐敗無能的趙宋王朝內部反叛基本就沒中斷過,但之前從未出現因為皇帝不斷作死,親手培養出徐澤、李子義和方臘三大反賊同時作亂的情況。
三賊之中,徐澤實力最強,李子義次之,方臘最次,但論危害程度,卻剛好相反。
徐澤雖然已經形同晚唐藩鎮,據京東東路而自專,但其人一直都沒有喊出反叛的口號,更是以趙宋平叛急先鋒的面目示人。
李子義是天下皆知可知小兒夜啼的劇賊,還多次擊敗過朝廷的大軍,可此賊始終都沒有越過最後一道線,叛亂之後還認趙宋的法理,得了裡子還記得把面子還給朝廷。
而方臘則完全不同,這賊子剛剛造反只有幾千人的時候,就設官置吏,稱公建元,公開提出劃江而治的口號。
此賊實力最弱,頭卻最鐵,擺明了與趙宋有你無我,絕不會與朝廷妥協。攫欝攫
這種缺少彈性的做法雖然短視,但孤注一擲反而更能聚集亡命徒,賊軍的行動也更瘋狂,對社會的破壞將更大。
若不能迅速平滅兩浙路之亂,失去江南的財賦供養,矛盾深重的趙宋帝國隨時都可能崩解。
但京東二賊禍生肘腋,卡住了淮南要地,還隨時可以西向東京,將朝廷大半的機動兵馬牽制在了江北不敢妄動。
不先解決掉京東賊人,朝廷就不能調精兵強將下江南平滅方臘之亂。
但京東二賊又臭又硬,不進攻官軍都是萬幸了,如今好不容易才達成戰略平衡,這個時候如何敢再招惹他們?
國家危難,社稷存亡之秋,就連一慣只顧玩樂的天子趙佶也收斂了不少,接受了公相蔡京的建議,開始振作朝政。
先是將最富神通的通真達靈元妙先生林靈素流放岷州,理由是“恣橫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斂避”。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位神仙最近仙法屢屢失靈,已經不得天子寵幸了。
幾個月前的東京大洪水,趙佶遣林靈素做法厭勝。
其人剛帶領徒弟登上虛城,就被擔草運土的役夫發現,並爭相拿著棒子狠揍,林靈素最終逃脫,其弟子卻被活活打死了好幾個。
從那時起,不僅不能幫天子顯神蹟穩人心,還成了影響道君教主皇帝形象的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就已經註定要被天子拋棄了。
隨後,趙佶下詔將年初以硃勔花石綱害民進詩諷諫,而被放歸原籍的太學生鄧肅召回,並恢復其學籍。
藉此表示自己正視問題,欲要恢復太平的決心。
緊接著天子又下罪己詔,命撤銷造作局,廢除花石綱,貶黜朱勔父子弟等所有有官身之人。
並宣佈免除兩浙路賊亂各州縣三年田賦,以收拾江南各地人心,瓦解賊人鬥志。
做足這一切之後,趙佶又以“大義”相挾,遣特進、少宰兼中書侍郎王黼帶尚書左丞張邦昌等人入京東路,請趙宋“平亂急先鋒”徐澤出山定亂。
但令趙宋君臣意外的是,王黼、張邦昌等人剛行至鄆州,尚未進入徐澤的地盤,徐澤的急奏就送到了東京城。
知密州事兼京東東路經略副使徐澤奏:
上個月,其人就已經知悉兩浙路之亂,深知江南若失,大宋就有覆亡的危險。
身為手握重兵的守臣,徐澤時刻不敢忘記為天下致太平的初衷,有心平滅江南之亂,以為朝廷分憂。
但因為朝中有奸臣,為了防止訊息被奸臣洩露,徐澤只能暗中佈置。
其人偷偷調動水陸大軍,一路直下諸城,一路突襲即墨,成功將紅五營水軍全殲於膠即港,又攻下諸城、即墨、膠西、高密等縣。
官兵一路勢如破竹,李子義見大勢已去,主動退出莒縣的兵馬,保留守海州和沂州兩地,請求投降。
為天下蒼生計,徐澤同意了李子義的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