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誅國賊安天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宋東京城新鄭街。
“迴避!”攫欝攫
“肅靜!”
又是一年春來到,今年的東京城卻比往年明顯蕭條了不少,從街上來往的人群就能看出,依然熙熙攘攘,但已經沒有往年的摩肩擦踵之感了。
即將前往熙河的太傅童貫一陣恍惚,感覺即便沒有元隨開道,自己也能順利透過不算擁擠的人群。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依制,宰執重臣出行,必須由元隨開道護衛,童貫身為太傅,護衛等級最高,足有一百人。
趙宋如今風雨飄搖,內部隱患深重,很多被壓制的矛盾開始反彈。
有不少人看不到希望,更解決不了問題,便以戾氣鼓動民心,動輒就喊打喊殺。
這種情況下,重臣出門不帶元隨,很可能就有危險。
要知道,東京可是已經有人喊出“誅國賊、安天下”了,他和公相蔡京更是眾人嘴中的賊首。
可笑!
蔡京確實是賊,老賊!
老而不死是為賊嘛。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孔夫子與原壤是好友,二人在一起的言行才能如此隨意和調侃。
童貫和蔡京的關係遠不如孔夫子與原壤那般好,但二人彼此爭鬥又相互扶持了近二十年,亦敵亦友,相互之間已經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當此國難之時,童貫越發能夠確信,這趙宋天下若是沒有他和蔡老賊兩人竭力維持,會是什麼樣子?
去年的京東之戰打得稀裡糊塗,到現在童貫還心有餘悸。
若是李子義此賊不願接受招安,如今的東京城是不是已經姓李了?
最後,朝廷雖然成功招安了此賊,但這中間的波折和蹊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表面上看官兵不勝而勝,賊軍不敗而敗,實際的情況卻是剛好相反。
這一戰的疑點太多,不管是賊人連續攻堅的恐怖能力,還是戰場敵情偵察遮蔽的高超手段,都超越了認知常識,怎麼看都不對勁。
戰後,大宋境內開始出現的邪書更是離譜。
“天下大同”並不是邪說,儒家也追求這種理想的社會狀態。
所以最初,朝廷並沒有對這本滿是漏洞的小冊引起足夠的關注,放任民間討論和批駁。
結果越討論越發現其中很多觀念似乎有道理,其後放出的一些新觀念反而讓儒家的一些理論站不住腳。
到了這個時候,朝廷才慌了,宣佈封禁此書。
不禁還好,一禁反引起更多人的好奇,結果傳得更快了。
還有謠言說李子義就是徐澤,二賊其實就是一賊,京東東路現在根本就沒打仗,也是同舟社故意放出來的,因為京東東路也在流傳。
童貫最初也吃了一驚,差點就信以為真,但很快就被他自己否定了。
這則謠言似乎能解釋李子義賊部叛亂中的某些蹊蹺,卻又帶來了更多的疑問。
若是李子義就是徐澤,以其部的戰力,加上這等歪理邪說,又有穩固的後方,還需要接受朝廷的招安麼?
哪怕賊人不進攻朝廷軍隊,只要不解除戰爭狀態,僅僅是中斷漕運,就能讓大宋崩潰,然後,坐京東望天下即可。
李子義氣焰正盛之時,突然接受招安,只能是回身解決徐澤以穩固後方這個解釋最合理。
不然的話,二賊實為一人,故意作戲放朝廷一馬,給大宋續命?!
天下有這麼荒唐的事?
有麼?!
招安後,徐澤終於參戰,與李子義爭奪京東東路,從戰報反饋的資訊來看,戰局正成膠著狀態。
二賊都全力動員,打出了真火,京東東路已經淪為一片混亂的戰區,生產基本是不用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