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大同說對誰說(第2/2頁)
章節報錯
百姓以錢糧、徭役等方式供養國家和官府,國家則提供安全、生存、文化、教育、衛生等各種公共服務產品。
判斷國家(王朝)的文明程度,主要看其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種類和數量。
以這條標準來衡量,華夏自有文字可考的周朝開始,國家的組織形式一直在進步,惠及的百姓越來越多,為納稅百姓提供的服務產品也越來越齊全。
但歷史是螺旋式上升的,期間也有一些倒行逆施的政權——都沒有長久的國祚。
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千年以後,大同可期。
大同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社會關係高度和諧,人們的道德水平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
徐澤在《大同說》中隱約提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聯絡,這就是為什麼同時期的遊牧、漁獵政權,組織形態與華夏不同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麼“教化”。
但他沒有提階級論,因為這是徐澤和他的同舟社駕馭不了的力量,也是在這個時代註定會被封殺的理論。
傳播不了的理論,寫得再深刻,又有什麼實際意義?
在《大同說》中,徐澤貼心地為大宋解決了立國合法性的問題——結束亂世,建立了自古以來提供最多公共服務產品的王朝。
這一點即便是販夫走卒也能聽得懂,比玄之又玄的五德迴圈理論靠譜多了。
但趙佶等人絕不會感激他,因為大宋立國已經百餘年,有沒有這套理論,趙氏的地位其他人暫時都無法撼動,立國合法性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而且,此文在給予合法性的同時,也給現在的大宋判了死刑。
大宋已經墮落,百姓上交的稅收越來越多,官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卻越來越少,絕大部分的錢財被趙氏和各級官吏用於揮霍。
這樣的天子和官府以前之所以沒被淘汰,只是缺一個更“先進”的能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的政權取代它。
等同舟社理清京東東路局勢後,就會向世人展示一個足以取代大宋的新政權,便要開啟大宋滅亡的倒計時。
大宋王朝還有一個辦法避免被淘汰的歷史命運——進行更加徹底的社會改革。
可惜,慶曆新政、熙豐變法、元祐更化、紹聖紹述,直至當今趙官家的紹述新法,反反覆覆的折騰,已經讓世人看到了這個得國不正的王朝多麼無力。
不管出於何種初衷,因為什麼原因,大宋所有的改革最終都讓局勢變得更加混亂——這是一個註定沒法自我革新的腐朽政權!
更關鍵的一點,《大同說》雖然沒有明確否定“君權神授”理論,卻將國家和君主的權力來源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前。
君權非神授,而是人授!
皇帝並不是代天牧民,而是人民選皇帝以鬥天!
可以想象,這本書一旦為天下人認可,就是大宋轟然倒塌之時。
趙佶花費十餘年時間苦心搭建的人間道國,也將變成一個笑話。
就連早已經變種,以服務封建統治為主業的儒家理論,其地位也在這篇文章面前,變得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