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小營中的剩餘兵馬已經按計劃出了營,但尚未行至北海城南門處。

眼見賊軍勢大,帶隊的指揮使不敢再回小營,情急之下,只能帶著剩餘的四百人撒丫子朝南門跑去。

城中,杜繼宗部本已經按照吳汝翼的要求整裝完畢,準備出城接應關勝部,見此情形,也不敢託大,苦求帥臣趕緊關上城門。

吳汝翼雖愛關勝之才,卻也知道此時不能有半分猶豫。

其人只能狠心命士卒將剛剛開啟的南城門再度關死,並命令登城計程車卒放箭,逼城下人馬回身,與敵死戰。

見此情形,進退失據的關勝,只能返身與賊軍死戰。

結果,果如其人所料。

兩軍對壘,陣型散亂的一方試圖衝擊對方陣型,以求能夠打亂對方的陣型,而達到死中求活的目的。

陣型嚴密的一方自然不會讓對方如願,關勝部尚未靠近,“賊軍”就迅速靠攏列陣。

而後,弓弩齊射,僅僅是一陣箭雨,關勝部六百人就去了近百。

之所以只減員這麼“一點”人,只不過是陣型的原因,前面的人承受了全部傷害,後面的人還沒“輪到”而已。

箭雨過後,原本斷後,此時衝鋒在最前的指揮使關勝生死不知,其部大潰。

敵人的箭雨還沒有停,沒人敢在這個時候坐地投降。

倉促組織起的反攻,還沒有對賊軍造成任何傷害,就變成了絕命逃亡。

而城中,也是異變突生。

趁著帥臣吳汝翼人在南城門上“督戰”的時機,留守東城門的周通突然開啟城門,放王進部進城。

關勝一直對武松抱有戒備心理,樂昌縣分兵時,其人就勸過吳相公。

但吳汝翼對武松印象很好,關勝的話又不能挑明。

就算挑明瞭也沒用,無論吳汝翼帶不帶上武松,都是兩難之選。

所以,其人最終只能折中,讓武松由前鋒變成殿後,並將其部一分為二。

進北海縣城前,關勝又委婉的提醒吳相公,說周通部沒有主將,戰鬥意志不強,須放在沒有敵情的一面防守。

吳汝翼這次聽明白了,從善如流,果斷將周通部放在“沒有敵情”的東面城牆,結果遭了禍事。

城破時刻,原本整裝完畢,準備出城接應關勝部的杜繼宗倒是條漢子。

其人沒有逃跑,而是立即帶兵向北,反攻已經進城的王進部。

可惜,其部的戰鬥力還不如關勝部。

所謂的反擊,不過是將城外關勝的故事再重演一遍而已。

最敢打,最能打的倒下後,剩餘的人自然知道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