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量的一線“正式官員”管理,

隨著時間推移,管轄地域擴大,

一些偏遠地區的共建會,也遲早會與宗族勢力同流合汙,

想想就知道,有人有地有組織還有武裝的“變異共建會”會做什麼?

所以,將來同舟社建國,需要“官員”的數量,將遠超現在的大宋。

涉及到官員的培養、選拔、管理、使用等制度,也必然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一步到位是絕對不可能的,等同舟社建國都不可能全部到位。

徐澤非常清楚這一點,他也很有耐心。

實際上,相關的工作已經在分步實施了。

第一步,並不是培養儘可能多的官員,而是普及教育——掃盲。

並非所有讀書優秀者都能成為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更不能讓所有讀過書的人都去抓管理。

但文盲率過高,再好的政策也很難落到實處——底層官吏可以輕易利用政策資訊差欺上瞞下。

所以,改變官吏使用管理制度的第一步,不是改變“官”,而是改變“民”。

制度不是萬能的,後世有大統領名“建國”者……

人是會變的,道德、制度確實能約束人的行為,但效果……

即使徐澤手把手地教育培養一批官吏,開始可能用的很順手。

但外放一段時間後,照樣會有很多人被腐蝕,變成他們曾經痛恨的樣子。

只有大部分的百姓能看懂政令,知道法律常識,不再是官老爺說啥就是啥的愚民了。

道德、制度的作用才會開始顯現,施政者的行為才能真正受到一定的約束。

而且,少數人壟斷知識後,會失去開脫創新的慾望,讓科技與革新失去土壤。

一些人為了獲取學術上的地位和衍生的利益,

便會把精力花在反覆包裝和過度解讀“經典”上,

以此,不斷拔高“高深知識”的准入門檻,“知識權貴”便應運而生。

不論怎樣改朝換代,這些“知識權貴”都能憑藉手中掌握的話語權,輕易左右朝政。

然後,進一步強化自己“學派”的地位,以此迴圈。

只要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涇渭分明,這種現象就無法改變——

無論這個學派是儒、法、釋,還是道、名、墨,

一旦能夠壟斷話語權,最終都會變成一個樣子。

即使掌握了很多“自然科學”的道和墨,也有很多淪為了裝神弄鬼的方士。

現在的“儒”真的是孔子師從周公的“儒”麼?

在“儒”這層皮下,又何止法、墨、道、釋?

只要統治者需要,什麼都可以往“儒”這個筐子裡面塞,“儒”總能變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