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儒”,早就變成了以“仁”為核心內涵的“公共關係學”。

所以,穿越者和“儒家”較勁沒有任何意義。

沒人能抓住自己的頭髮將自己提起來,在治下全是孔門弟子的情況下,誰能真正打倒孔老二?

何況,就算真能打倒了孔老二,還有李老大、墨老三……

或者,搞“百家爭鳴”?

思想界混亂不堪,怎麼可能做到大一統?

玩什麼都沒用,先讓知識下沉,真正開啟民智後,才能再談其他。

這幾年,徐澤一方面努力擴大治下學校規模,讓儘可能多的適齡兒童能夠上學,

另一方面,依託軍隊、廠礦、共建會等,大力開辦夜校和掃盲班。

辦學推廣教育的重要性,只要腦子稍微正常點的統治者都知道。

平心而論,在此事上,大宋的努力和成果,都遠超前朝。

趙佶、蔡京就一直大力推廣鄉學、縣學、州學、國學四等學府和“三舍制”。

因此,徐澤在治下推廣教育,並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事,

甚至,朝廷對此還是鼓勵的。

但想把教育辦好辦出效果,太難了,需要持續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週期長,教育事業的成長也急不來。

實際上,同舟社事業草創階段,事事都要錢,處處都要人,教育推廣的進度很緩慢。

因師資力量有限,同舟社最初辦學的規模非常小。

只有若干“小學”和一座“書院”,以解決“內部子女”的入學問題。

對輻射周邊的村莊,則只能透過設立獎學金、優等生報送入之罘書院等形式吸引人才。

彼時,共建會對治下村莊合辦學校的巡察,

其實是形式大於內容,作用非常有限。

遠洋商隊開始盈利後,各股東在徐澤的授意下,紛紛“慷慨解囊,造福鄉里”,

有了錢,方能請到人,這項工作的進度才開始加快。

高麗戰爭賠款到位後,徐澤又力排眾議,劃撥了很大一部分,作為教育基金,

用於擴大學校規模,改善教學條件,獎勵優秀師生等。

沒有公開造反的好處就在於,雖然很難招攬到精英人才,但招募坐館的“教書匠”卻是非常容易。

只要給出的價碼合適,大宋多的是科舉無望的窮措大趕著來登州——

然後,被分流到海東、遼東等地教書。

徐澤的要求只一點——別唸歪經,按同舟社的教材和課程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