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當然不會等到那一天才想辦法,

他交給首批移民的任務,除了開荒種田外,

還有向土著傳播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並“輸送”新奇生活用品的使命。

從這點意義上講,

同舟社的確帶著希望,為了“和平與發展”而來的。

但是,隨著耽羅生產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急速改變,

其內部將會出現各種矛盾和衝突,

耽羅穩定了千年的社會結構將在新的矛盾衝突中逐步瓦解。

為防止個別耽羅“智者”能夠看清真相,主動轉移矛盾,把衝突引向同舟社。

移民就必須從一開始便展示不懼打仗的實力,震懾這些人不要胡思亂想。

給“開拓營”進行武裝,恰恰是為了不打仗,或者最多打幾場小仗。

精準把握此間的政策尺度,很考驗施政者的水平。

正在耽羅島築城的李俊有這個能力,但獨立營馬上就要被高麗“招安”,並移鎮勿良郡了。

而且,暫時代理吏曹業務的趙遹也不贊成使用李俊,

理由是要麼統軍,要麼治民,

想要兼顧,很容易出紕漏,搞不好兩頭都落不到好。

徐澤知道趙遹沒講實話,他是擔心這個當過“國主”的人會尾大不掉。

徐澤其實不怎麼擔心,

經過幾年的連續敲打,李俊長進了不少,

應該很清楚自己的底線,不會再做蠢事了。

就算其人犯蠢也不怕,

儘管海軍中曾與李俊關係密切的將領不少,

但同舟社軍隊各部之間交流很多,

還有監曹和憲曹共同監督,就連新兵招募和訓練都有兵曹統籌,

不可能再出現五代之時的“牙兵”現象,沒有人能將隊伍單獨拉走。

徐澤確定的“瀛州令”是鄭實。

鄭實是壽張縣料糧押司鄭成的長子,

四年前,

徐澤建港之罘灣後,又開拓海東郡,手下人才嚴重不足,

曾要求鄭成幫忙網羅熟悉編戶厘田、徵糧收稅的底層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