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對耽羅島的重視程度,從移民的選擇上就能看出來。

第一批前往耽羅島的移民,

並不是被迫渡海求生的江南百姓,而是來自登州的武裝殖民團。

從登州向外移民並不是第一次,海東、遼東就有不少登州移民。

但一次性遷徙上千人的,卻是第一次。

自徐澤率同舟社紮根之罘灣,建港立寨後,

登州社會穩定,經濟越來越繁榮,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在為登州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

也帶來了諸如爭奪就業崗位之類的土客矛盾。

有計劃地增加投資,擴大就業規模,並轉移“過剩”人口,以最佳化居民結構,是戶曹的重點工作之一。

這批移民,實際是編制四百人的“開拓營”和他們的家屬,

這些人不僅裝備有刀槍弓弩和少量皮甲、大盾,

出發前,還進行了一個月的集中學習和訓練。

徐澤的確計劃花上十餘年的時間,徹底地消化耽羅國,

但不代表他會讓移民帶著鮮花和禮物,向土著展現同舟社的善意和“無害”。

每個文明族群都有其鮮明的特點,耽羅國也一樣。

這個有著悠久歷史,且長期統一的海島小政權,

在長達千年的歷史裡,除了高麗開國時,王建曾派大軍征討外,

幾乎沒有遭受外族入侵,也沒有侵略任何外族。

島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很可能就是一些家族之間的械鬥。

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大宋、日本、高麗等國的海商與其交流也不少,

所以,雖然長期蝸居島上,

但耽羅人相對開放、包容,並不是野蠻不開化的野人。

相較於海東郡原住民,

耽羅島土著更加溫和,是個“愛好和平”的族群。

而且,耽羅島面積足夠大,養育數萬本地土著外,再增加一兩萬移民也沒問題。

因此,少量的移民,是可以與耽羅島土著和諧相處的。

但所有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差不多——

有水有礦有牛羊的好地方,都會被優先開發。

隨著移民逐漸增加,移民和土著的定居點必然會交織在一起,

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爭水、爭地、爭資源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