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韓同,皆髡頭如鮮卑,但衣韋,好養牛及豬。其衣有上無下,略如裸勢。乘船往來,市買韓中。

島上的耽羅國,歷史遠比高麗王朝還要久遠數百年。

據傳,新羅王朝全盛時期,

耽羅島高乙部的第十五代孫高厚、高畫質、高李三兄弟渡海,

初泊耽津,隨後入朝新羅。

彼時,正好有客星出現,新羅觀星臺報“異邦神人來朝之徵”。

新羅王甚喜,乃封高厚為星主、高畫質次子為王子、高李為徒內。

又因三人來新羅時的出發點是耽津,賜其國號為“耽羅”。

不過,徐澤並不怎麼相信其國來歷的傳說,因為這些都是耽羅人自己所說,

而且耽羅人的語言和大宋、高麗、日本等地皆不相同。

所謂星主、王子、徒內,當然是轉譯過來的,

聽起來很高大尚,實際也就那麼回事,

大略可以理解為國王、將軍之類的意思。

高麗太祖王建立國後,欲延續新羅傳統,令耽羅稱臣,被拒。

其後,王建派高麗大軍討伐,耽羅王高自堅屈服。

十二年前,王俁之父王顒在位時,為彰顯武功,以示其得國“順天應人”。

北面,與女直人爭奪曷懶甸地區,

南面,又廢耽羅國號,改為耽羅郡。

但島上星主、王子、徒內的地位皆沒有發生變化。

實際上,耽羅就是由藩屬國變成了“土司”,

與高麗的關係,由朝貢變成了羈縻。

除了不再稱“國”,沒有“外交”權外,

其他的權力與義務,基本沒有變化,

高麗也沒有派軍隊和官員接管耽羅。

王顒之所以這麼做,

除了其得位不正,需要政治聲望多過實在利益外,

還有三點主要原因:

一是耽羅歷史悠久,語言、文化都與高麗相去甚遠;

消化這樣的勢力,需要做大量而持久的工作,越急越容易出事。

二是島上人口“眾多”,初步估計有數萬之“巨”;

相對於高麗的人口總量來說,已經相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