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封鎖(第2/3頁)
章節報錯
戰前拼命誇大敵人的實力,以要求增兵,
若是能打贏,功勞就會顯得更大,
萬一打敗了,多少也能憑此開脫一點的責任。
這一套,金相公三十年前,就已經玩得爐火純青了。
要不怎麼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呢,就算明知鄭思吉的小伎倆,金相公也不會和他一般見識。
要想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吃飽,這點道理他還是很明白的。
義州方面,增兵肯定是要增兵,但增多少,卻是一個問題。
鄭思吉只是衝鋒陷陣的戰將,其人只需要考慮用多少人打贏義州這一仗就行。
金緣卻是貴為當朝宰相,整場戰役運籌帷幄的統帥。
二人的眼界和考慮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
站在金緣的角度,不僅要考慮如何打贏義州這一仗,
還要考慮圍繞這場戰役所牽涉各方的利益爭奪——包括朝堂上的利益爭奪。
其人確實未經行伍,不懂戰陣,但他懂人心。
僅僅對付義州一地的話,把這次徵發的大軍全部押上,慢慢跟遼人磨,最終肯定能打贏。
但問題哪有那麼簡單?
此戰,不僅僅要打敗堅決不肯投降的義州遼人餘孽,還要防範一旁虎視眈眈的金國。
如果壓在前線的兵太多,影響到金國和高麗邊境的力量平衡,金人會不會誤判形勢,認為高麗別有所圖?
萬一戰事遷延,本國付出巨大傷亡,金軍會不會趁機入局,輕取義州?
這點是極有可能的,因為之前高麗就是這麼做的。
所以高麗君臣最初議定再徵義州時,就一再壓縮徵發兵力,挑選精兵,以質量換數量。
前線攻城的兵力不能太多,後方用於壓陣,防止金軍趁機入局的兵力才是重中之重。
這一仗,不僅要考慮軍事上的勝負,還要考慮政治上的得失。
最好是一戰定勝負,
靠本國強大的實力,震懾國力日盛的金國,警告其國不要試圖東向。
若是要付出超量人力物力,拼得巨大傷亡,才能拿下了義州。
於私,將對自己的前程很不利,朝堂中,可有不少人盯著宰相的位置。
當年,曷懶甸之戰,尹瓘、吳延寵並沒有輸,甚至還贏了好幾陣,還不是照樣去職?
於公,也會讓高麗未來在與金國的國境爭奪中,處於被動地位。
儘管金國立國以後,完顏阿骨打一再對高麗釋放善意,
但高麗人並不相信這幫率獸食人的生番,
甚至還要斬了金國遣來欲結兄弟之好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