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封鎖(第1/3頁)
章節報錯
崔弘宰只是西北面兵馬副使,對於鄭思吉這份明顯請求增兵的戰報,
他不能擅自處理,還要將戰報轉交在新安州的西北面兵馬使金緣。
金緣和崔弘宰以宰執之尊,分別出任徵義州正副統帥,
但二人都不在義州一線。
崔弘宰在鹽州“前線”督戰,金緣更是跑到數百里外的新安州“遠籌帷幄”。
看起來很荒唐,不過,此舉其實是符合高麗宰執領兵傳統的。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指望身居高位的相公們提刀上陣,與敵人搏命,是不符合高麗人的傳統觀念的。
實際上,崔弘宰深入義州僅百里的鹽州,已經算得上“親自上陣”了。
其人再往前,對攻城拔寨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還會分散戰將鄭思吉的精力,影響大軍攻城。
金緣“坐鎮”新安州,也不僅僅是為了轉運糧草,
他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排程水師,把控整個戰局。
收到兵馬副使崔弘宰轉交的義州前線戰報,金緣也有些犯愁。
透過鄭思吉這份戰報,金緣重新認識了這名形象粗獷的部將。
鄭思吉在戰報中,
詳細介紹了遼人在義州構築的複雜防禦體系,
並分析數次攻城戰鬥的敵我表現,
最終得出結論,認為遼人的兵力被嚴重低估,
其人推測,保州各城寨的總兵力可能達到五千以上。
在敵方佔有地利優勢,又擁有完備防禦體系的前提下,
僅靠他手中不佔優勢的六千前鋒,根本無法完成攻城拔寨的重任。
甚至於,對守軍構成真正的威脅也做不到,還要防備敵軍出城突襲。
一句話——人不夠,速速增兵,要很多兵!
在金緣心裡,並不怎麼相信鄭思吉關於義州遼軍兵力的判斷。
遼人怎麼可能變出這麼多的戰兵?
就算真有這麼多,也不要緊。
人越多,矛盾越多。
小小的義州突然增加這麼多兵,肯定會存在諸如糧食不足、訓練不夠、甲械缺乏等問題。
靠同舟社一個小商社,絕對背不起這麼大一個包袱,僅是糧食一項,就能令他們崩潰。
而且,哪個武將會嫌手裡可以支配使用的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