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師。

乾清殿。

腳步聲急促。

踩的地磚騰騰作響。

“陛下,捷報啊,我軍收復了旅順口~~”

內監於海捧著剛剛送到的飛鴿急報,興奮的奔入殿中。

御案後,正在分析軍報,檢視地圖的隆武帝朱慈烺猛的抬起頭來,眼中的喜悅藏不住。

————這些天來,他一直在擔心,擔心高鬥樞會上當,當知道高鬥樞不但沒有上當,反而將計就計,調動濟爾哈郎的主力,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取金州之後,他才算是鬆了一口氣,而後沈志祥願意投誠,並獻計要為大明取下旅順口,一應的計劃送到他面前後,他卻是又擔心了起來,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知道孟喬芳的名字,也知道這個人不好對付,在清初的地方督撫中,孟喬芳是相當有作為的一個,正是因為有他在西北的坐鎮,滿清才能評定西北,繼而在三藩之亂中,為滿清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最終打敗吳三桂。

這個計劃,本身就相當冒險,加上孟喬芳有相當能力,一個不慎,沈志祥連同七百精武營的勇士,就會一去不復返。

因此朱慈烺很擔心。

不過他並沒有干涉,他是君主,不是前線的督撫經略,將在外君有命不授,高鬥樞既然已經決定,他就不能輕易干涉。

這幾天他一直在擔心,現在大捷的訊息出來,沈志祥的計劃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卻也是幫助大明成功的收復了旅順口,看到確定的訊息,朱慈烺心裡的石頭終於是可以落了地。

而對於沈志祥的死,朱慈烺不禁有一些感嘆。

沈志祥是叛將,其可惡程度雖然不比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但其當年造成的影響,也是相當惡劣的,三王一公,是漢人投靠建虜的榜樣,黃太吉以給他們四人高官厚祿,打消了很多漢人的疑慮,原本在朱慈烺心目裡,也是恨不得將沈志祥一起族滅的,但現在,透過力戰而死的表現,朱慈烺對他的印象,改觀了不掃。

雖然錯了,但沈志祥終是回頭了。

那麼,朝廷該如何褒揚他呢?

“召內閣、軍機處。”

沈志祥的褒揚,不止是他個人,也牽連到大明對遼東降將的處置,繼而影響遼東降將反正的意念,因此非是慎重不可。

……

很快,眾臣來到。

看完登萊發來的飛鴿軍報,知道高鬥樞在金州之後,又成功的收復了旅順口,眾臣都是歡喜金州旅順幾乎是一體,金州又為遼南的咽喉之地,兩地都拿下之後,大明只要憑藉金州的山勢,在建立防線,就可以保證旅順無憂,而旅順無憂,又可以保證大明的船艦可以在遼南隨意出擊,不但是攻擊復州,截擊建虜的後路,又或者是殺向鴨綠江,攻取鎮江堡,以強大的水師為根本,大明就完全掌握了遼南的主動。

眾臣向隆武帝賀喜。

然後在議前線將士的撫卹和獎賞時,眾臣都是大方。每一個死戰旅順的勇士都得到了最高規格的撫卹和獎賞。

但關於沈志祥,眾臣卻是有爭論。

三輔範景文以為,沈志祥當日不聽朝廷命令,自立為皮島總兵,求之不成的情況下,就投降建虜,高鬥樞帶兵渡海之時,他還想要詐降坑害,幸虧為高鬥樞識破。

兵敗被俘,不得已的情況下,沈志祥才提出為大明攻取旅順,其反正之心並不純正,不過是為時勢所逼,想要為他沈家留後而已。

這樣的人,雖然死了,但不宜重賞,照過往的慣例,賜予金銀,蔭他兩個侄子為世襲錦衣衛即可。

袁繼鹹、倪元璐、陳奇瑜等人都是贊同。

次輔李邦華卻有些不同意見。

李邦華今年已經七十四歲了,身體大不如前,去年年底就向隆武帝請求致仕,隆武帝憐惜他身子骨,但又想要用他的才能,因此請他再為大明幹一年,明年準他致仕。

李邦華答應了,今年將是他在朝為官的最後一年。

也因為是最後一年,李邦華更加盡責和謹慎,又或者歷經風霜的他,已經是放開了許多。

“老臣有不同意見,沈志祥雖非自願,但其在旅順口的死戰,卻是千真萬確的,現在王師進軍遼南,正應該多籠絡這些遼東降將,以為大軍的臂助,即便不成,也可令他們動搖。”

“因此老臣以為,朝廷對沈志祥撫卹和封賞,不但不應該減,反而應該從重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