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華道。

有人點頭,但更多的則是反對。

朝廷封賞乃是國之利器,豈能隨意給予?

“那本兵以為,應當如何賞?”

不理會反對,朱慈烺看著李邦華。

李邦華拱手:“老臣以為,可追贈為太子太保、左都督,賜予祭葬的卹典,其兩個侄子世襲指揮僉事,並令有司為他在旅順口立廟,每年春秋兩季予以祭奠。”

嗡。

前幾個還沒有什麼,但聽到要為沈志祥立廟,眾人的反對就更多了。

朱慈烺看向首輔蔣德璟:“閣老以為呢?”

蔣德璟皺著眉頭,拱手:“太子太保、左都督,賜予祭葬的卹典,臣以為可。但立廟之事恐還得斟酌……”

蔣德璟說的含蓄,但意思明顯沈志祥不配,另外,如果沈志祥都立廟,但在遼東戰死的將官,是不是都要立廟?在這之前,只有曹文昭曹變蛟王廷臣李輔明等總兵級的勇將、以及邱民仰等遇難的巡撫有這樣的待遇。

沈志祥何德何能,怎麼能和他們相比呢?

朱慈烺微微點頭,思索了一陣,目光看向殿中群臣,提高聲音道:“卿等所說的都有道理,追贈乃是國之大禮,確實不宜輕與。不過朕思來想去,還是更認同老本兵所說,認為不可以輕待沈志祥。”

“為什麼呢?”

“因為沈志祥是大明渡海攻擊以來,第一個反正的遼東降將。”

“朝廷追贈沈志祥,不止是在追贈他一人,更是要藉此向天下人,尤其是向遼東降將,表明朝廷的心意!”

“但使他們能幡然醒悟,棄暗投明,反戈一擊,我大明,依然是可以既往不咎,接納他們的。”

“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有人說了,他們投降建虜,已經是沒有了大義和風骨,這樣的人,何必再接納?”

“大義上當然是這樣,但就其實來說,遼東降將反正的越多,建虜的兵馬越少,他們內部的猜疑就會越大,我大明收復遼東的阻力就越小,收復遼東的時間也就越快。”

“因此,沈志祥是我們必須豎立的一個榜樣。”

“朕決定,不但給沈志祥立廟,反而要追封沈志祥為歸正伯!”

歸正,即是歸正大明。

轟。

聽到此,眾臣都是震驚。

連李邦華都猶豫了。

有明一代,對世爵的封賞是相當慎重的,國朝初立時,都是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才有世爵,靖難之役時又封賞了一批,然後百年間就再無人得到,即便是王陽明瞬息平定寧王之亂、使江南數省免於戰亂,那麼大的功勞,也沒有得到一個世爵,萬曆之後,世爵有所鬆動,但卻不是對文臣武將鬆動,而是對外戚大方了起來,從萬曆帝天啟帝到崇禎帝,國丈國舅都被封了爵,但真正為國做事的文臣武將卻是一個也沒有。

歷史上,直到崇禎十七年初,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才解京師危機之時,崇禎帝才大方起來,一口氣封出去了好幾個伯爵,吳三桂平西伯,左良玉寧南伯,唐通定西伯等等。但幾人之中,只有唐通帶兵到了京師,但隨後卻又在居庸關投降了李自成。

南明之時,封的就更是濫了。

以至於越發的不值錢了。

到現在,隆武四年的時候,大明的世爵是相當珍貴的,隆武為帝,對自己的老丈人和小舅子毫無封賞,論起來,在商丘戰死的顏則孔不但是國丈,更是大明的忠烈,他封一個世爵,最為名正言順,但隆武帝卻沒有給。這也是斷了萬曆以後,國丈國舅都有世爵的傳統。

由此可知,陛下對世爵的封賞是相當慎重的。

但現在,隆武陛下卻要把隆武朝的第一個世爵封給一個曾經背棄大明的降將,眾人如何不驚?

範景文拱手,急道:“陛下,世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聖上特旨不得與,沈志祥雖然迷途知返,善莫大焉,但其功績仍然不足支撐,陛下,三思啊。”

朱慈烺表情堅定:“沈志祥反正歸明,意義重大,又死的壯烈,朝廷非是重賞不可,再者,當年皮島淪陷,沈志祥的叔父沈世奎力戰被俘,不屈而死,於大明有功,事後朝廷卻沒有任何褒獎,實是有愧。”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