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雖然大明降服了張家口塞外三部,以和親拉住了土默特蒙古,哈刺慎右翼和喀喇沁右翼也先後投降,喀爾喀扎薩克圖蒙古歸順,土謝圖汗也有請降之意,蒙古形勢一片大好,但就歷史的經驗看,這種的情勢大好,只是建立在大明國力軍力強盛,蒙古難以抵擋,所以不得不屈服的情形之下,一旦大明勢弱,情勢逆轉,或者本地區更強大的強權出現,蒙古人就會轉身而去,甚至是反戈一擊,趁機劫掠。

究極原因,蒙古人內心裡面缺乏對大明(華夏)的認同,是一個關鍵原因,。

而要讓蒙古心向大明,最起碼是感覺親切,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宗教。

這一點,清朝做出了明證。

因此,不管內心的喜惡,大明皇帝都必須做出遵崇草原活佛的姿態。

大明皇帝隆重接待“哲布尊丹巴”,金印冊封,並且答應提供資助,在蒙古各地修建喇嘛廟,在大明官員已經可以直接治理民事的張家口塞外三部的領地,給予僧人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尊榮,並大力弘揚佛法。

其實在“哲布尊丹巴”之前,漠南的“哲布尊丹呼圖克圖”大和尚就已經來覲見大明皇帝,同樣得到了了隆武陛下的尊崇待遇,現在答應“哲布尊丹巴”的,從修建寺廟、到提高僧人待遇、大力弘揚佛法、隆武陛下同樣也都准許了哲布尊丹呼圖克圖。

對於北京之行,哲布尊丹巴受寵若驚,十分滿意,他沒有想到,大明皇帝會給他如此高的尊榮,簡直是前所未有,除了贊助他在草原修建寺院之外,還要在京師專門為他修建一座佛院,在乾清宮覲見之時,他更驚訝的發現,大明皇帝對於佛法竟然也有相當高的見解,這不禁令他喜出望外,要知道,大明曆代皇帝遵崇的一向都是道教,神宗皇帝更是自詡為道人,現在大明隆武帝終於轉向佛法,他不禁驚喜不已。

除了覲見大明皇帝之外,“哲布尊丹巴”也帶了喀爾喀土謝圖汗的請求歸順的正式文書。

松錦之戰時,土謝圖汗被多爾袞的蒙古玉璽所蠱惑,帶兵千里迢迢的來救援,不想在塔山外海中了埋伏,陷入大明軍的重重包圍,最後好不容易逃出,帶出的兵馬卻已經是折損了一半,經歷此戰,尤其是見識了大明的兵強馬壯,器械精良之後,土謝圖汗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不是明軍的對手,繼續跟隨建虜,只會吃更大的虧,所以在建虜大軍撤退的時候,他才會忽然劫掠建虜糧草,揚長而去。

回到喀爾喀不久,土謝圖汗就聽到了建虜徹底戰敗,放棄瀋陽的訊息,更震驚的是,扎薩克圖汗竟然是倒向了明國,不但跟隨明國做戰,攻擊建虜,而且還得到了大明皇帝的正式冊封。

其時,土謝圖汗就已經起了派人向大明請和、臣服的心思,但剛剛回到漠北,還是人仰馬翻的狀態,很多事來不及顧及,所以就暫時放下了,不過很快的,當札薩克圖汗帶著勝利的軍威,滿載而歸,人馬滾滾的回到漠北草原之後,土謝圖汗立時就感覺到了巨大的危險。

在這一戰之前,他和札薩克圖汗的實力是差不多的,彼此相互提防,但也合作,但此戰之後,雙方此消彼長,他已經難以和札薩克圖汗抗衡了。

果然,不久之後,雙方就因為草場的爭奪發生了衝突。“哲布尊丹巴”試圖調停,但不被接受。

最終,戰事爆發,札薩克圖汗帶兵發動進攻,土謝圖汗不是對手,被殺的大敗。

到了這時,他再也不敢猶豫了,急忙懇請“哲布尊丹巴”入大明求救。

所以“哲布尊丹巴”這一次來,在請求正式冊封土謝圖汗和通商之外,他最重要的一個請求,其實是請大明皇帝調解戰事,令札薩克圖汗退回原地,和土謝圖汗和睦相處。

……

對於“哲布尊丹巴”的通商請求,隆武帝有條件答應,但對於冊封和調停戰事,他卻透過理藩院之口,向“哲布尊丹巴”提出了更嚴苛的條件。

遵照張家口塞外三部的前例,如果通商,大明需要知曉“土謝圖蒙古”的實際人口,也就是說,大明要拿到土謝圖蒙古的“民冊”。對於民冊,土謝圖蒙古這樣的遊牧部族肯定是沒有的,所以就需要大明官員親往土謝圖蒙古,實際調查、統計,並製作成冊。

其後的民事,大明官員要直接管理,行大明年號,在土謝圖蒙古境內,大明百姓和蒙古百姓平等,雙方有糾紛,民眾犯了錯,要施行大明的律法,公正判決,土謝圖汗,不得干涉。

一句話,交出民事,並逐步交出司法,以後的土謝圖汗只能專注于軍事。

當然了,大明會正式冊封土謝圖汗為土謝圖國公,在喀爾喀為他修建城池和府邸,准許他及其他的子孫,永遠為土謝圖蒙古的永遠之主,如果有人侵犯,大明必為土謝圖蒙古主持公道,如果外敵入侵,大明也會派出兵馬援救。

同時的,大明朝廷也會在京師修建一座“土謝圖國公府”,土謝圖汗的成年兒子,可以到京師居住。

但是同意,大明就會立刻勒令札薩克圖汗撤兵。

交出民事和司法,等於是喪失了相當的權力,“哲布尊丹巴”不能當場決,只能急速派人,往漠北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