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朝堂激辯(第1/2頁)
章節報錯
群臣議論聲十分激烈,懷疑聲和支援聲此起彼伏。
總體來說,反對者佔據多數,支持者只是少數,一來大明官員頑固,大部分的官員都難以接受新鮮事物,二來,朝廷向百姓借錢,有失體統,第三,對國債能否籌集到一百萬兩銀子,表示疑問如果朝廷捨出了面子,最後卻沒有借到錢,豈不是變成了笑話一場?不可,不可啊。
少數開明的支持者認為,這是籌集銀兩,渡過年關的唯一辦法,朝廷向商人借錢,並沒有什麼丟人,去年河南巡撫衙門做的就很好,朝廷如果不效仿,難道是要看著災民餓死、凍死嗎?
對大多數人的反對,朱慈烺一點都不意外,他目光望著御座上的崇禎帝,等崇禎帝說話,耳朵卻豎起來,聽群臣的議論,對於每一個支援或者是反對他的論點,都記在心中,一會論證的時候,再一一引用,或者解釋釋疑。
“說來容易……但出錢如割肉,商人未必肯借啊。”崇禎帝沒有說話,次輔陳演先發出感嘆。
朱慈烺轉向他:“商人和富家的存銀,都藏在自己地窖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灰塵不知道落了多少層,只所以不願意出借,一來是備災,二來是擔心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即便是有忠義之心,想為國家分憂,但卻也是報效無門。去年,河南巡撫衙門,按時按價,還清了糧米欠款,給朝廷肅立了威信,只要能解開商家富人的心結,去除他們的擔憂,商人們算盤一打,發現既能賺取利息,又能為朝廷分憂,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陳演搖頭,顯然還是不能被說服,在他心中,好像認定向商人借錢,幾乎不可能
三輔蔣德璟站出來,向朱慈烺拱手行禮:“如果能將商人百姓都發動起來,為國分憂,那當然是好的。只是,人多自私,用真金白銀換紙,他們如何能願意?”
蔣德璟說的隱晦,但朱慈烺卻知道,他是在暗指大明前期大肆發行“大明寶鈔”也就是紙鈔,最後變成一張廢紙,無人認可的前事。寶鈔是紙,國債票據也是紙,寶鈔是大明朝廷發行,是朝廷的信譽和臉面,最後卻失敗的如此狼狽,太子殿下你提出的國債,和寶鈔有什麼區別呢?
蔣德璟所問,正是朱慈烺想說的,他還禮,肅然道:“國債發行,需有嚴格的制度,第一,國債券由戶部負責發行,發行數量,嚴格控制,絕不能濫發,今年借債,明年需有償還之根基,否則不得發債。發債所得銀兩,全部進入太倉庫,來年還款之時,太倉庫亦要準備相對應的銀兩,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國債券的兌換。否則,唯戶部是問。”
“這一點至關重要,乃是國債之根基……”
“殿下,”一臣忽然站出,向朱慈烺拱手:“臣有一點不明,為什麼要控制數量,朝廷借債一次不容易,為何要自我限定一百萬兩?如果能借來更多的銀子,緩解朝廷財政,豈不是更好?”
朱慈烺一看,原來是御史馬嘉植,馬嘉植人稱馬面,有剛正不阿之稱,其人雖剛正,但對於經濟,顯然是不通的。
不止馬嘉植,殿中群臣,估計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恨不得一口氣將民間的金銀全部搜刮乾淨,都為朝廷所用。
而這,正是大明王朝,當年發行“大明寶鈔”失敗的原因。
朱慈烺道:“原因很簡單,發行國債,非是常例,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就如民間百姓,不得已才和他人借錢一樣,如果一個人,家中只有三畝田,但卻想向他人借三十畝田,一定沒有人敢借給他,都擔心他還不起,變成了空債,民間如此,朝廷亦是如此,需量力而行。唯有如此,國債才能永續發展,朝廷信譽才能得到保證。”
“更何況,借錢不是白借,是要有利息的,朝廷借一百萬兩,來年利息是六萬兩,如果是兩百萬,一年就需要十二萬兩,以此類推,借的越多,朝廷需要償還的利息就越多,如果還不上,朝廷信譽必受損害,以後怕也是再也借不上了。因此必須有所控制。”
馬嘉植聽完,不再問,深深一禮,退下了。
朱慈烺繼續:“第二。國債券不記名,到期之後,任何人拿著國債券到戶部,都可以換取應有的銀兩,同時允許國債券轉讓流通,可以換金銀,亦能抵償賦稅,比如京師一個商人,來年他需要繳納賦稅一百兩,但如果他手中恰有一張一百兩的國債劵,那麼他就不必辛辛苦苦的帶著銀子到衙門了,他只要把他手中的國債卷還給朝廷就可以了,如果是到期的,朝廷還需要另付他六兩利息。”
“各地衙門,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或者是折價收購國債券,違者以重罪論處!”
“如此一來,國債卷就不再是廢紙一張,而是等同是真金白銀,商人必然願意認購。”
大明寶鈔失敗的兩大原因,一是毫無節制的濫發,根本沒有保證金的概念,二是不能按實際數目兌換,亦不能抵充賦稅,朝廷只發行寶鈔,但卻不回收。
白話講,大明朝廷鼓勵你們商人之間用大明寶鈔進行交易,但想要用寶鈔抵償朝廷賦稅,卻是沒門。交稅還得真金白銀。
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把百姓當傻子嗎?
洪武朝剛發行時,一張鈔值1000文的大明寶鈔,還能換800文銅錢,後來越發越濫,兌換的銅錢越來越少,從800一路跌到80,最後乾脆沒人要了,變成了廢紙。
和大明寶鈔相比,國債券不但可以抵償賦稅,控制發行數量,而且還有利息,豈不是香的很?
當然了,百數之六的利息有點高,但誰讓情勢著急呢。
轟
聽完太子的兩點,殿中立刻就譁然一片,什麼,債券可以抵稅負,那明年的歲入不就少了嗎?
愚者驚訝,聰明者卻在點頭,原本他們不支援國債,就是擔心國債不能流通,不能兌現,變成另一種的無人問津的大明寶鈔,徒自擾亂社會和經濟,現在聽完太子對國債和寶鈔截然不同的設計,國債能當真金白銀,他們覺得,或許可以一試。百姓們或許會接受。
至於抵扣賦稅,本來就要還的,用一張紙代替,倒是省事了。
朱慈烺繼續:“第三,學習錢莊票號之法,多用防偽和暗記,不給奸人可乘之機,同時嚴峻刑罰,膽敢偽造朝廷債券者,斬!”
“只要三管齊下,公之於眾,令百姓商人安心,視國債券為金銀,那商人百姓自然就願意購買國債。”
聽完太子的三個建議,殿中群臣的爭論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