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上,崇禎十六年,朝廷財政枯竭,無銀可用的時候,桐城秀才蔣臣向朝廷獻策,提出重啟寶鈔法,將正德年間廢止發行的紙幣恢復,但依然是沒有保證金,依然是朝廷隨意發行,一千就一千,五百就五百,也依然是強制百姓,必須將手中的金銀,換成寶鈔。並說:“民間不用,以違法論!”又說,五年之內,天下金銀,盡歸內廷。

焦頭爛額的崇禎帝心動了,戶部右侍郎王鰲永也同意,但首輔蔣德璟卻強烈反對,他說道:“百姓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又說,太祖朝的寶鈔都不能成功,何況現在?

崇禎帝不聽,繼續推行,結果惹的市井大亂,募商發賣,無一應者,印出來的精美寶鈔,變成了一張張廢紙,不但沒有能改善朝廷的財政狀況,反而惹起民怨,不得已,崇禎帝只能收回寶鈔,同時將責任推到王鰲永頭上,將其調出戶部,以平民憤。

如果朱慈烺今日提出的國債,和寶鈔一個性質,蔣德璟肯定也是會反對的。他沒有反對,只是沉思,就說明他對國債,隱隱然已經是支援了。

太子提出了“國債”,這忽然出現的概念,令群臣新奇又驚異,他們激烈爭論,對國債是否可以施行,相互言辭交鋒。

和剛才不同,支持者的言論,漸漸多了起來。太子說的有理有據,又或者,這是解決燃眉之急的唯一辦法不說賑濟災民的糧米,各部官員的俸祿。都還欠著半年了,如果有了銀子,他們才有發俸的可能。

有人想,太子一連說出三條建議,儼然是胸有成竹,早有準備,照過去兩年的經驗看,太子提出的建議,都是利國利民,這一次應該也是不會錯的。

群臣激辯,御座上的崇禎帝臉色卻不是太好看。

如果能快速籌到了一百萬兩銀子,渡過這個年關,那當然是好的,但朝廷的顏面也是重要的,雖然太祖皇帝曾經向商人沈萬三借錢,但那畢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是否有這樣的時機呢?天下百姓又會不會因此而小看他的這個“窮鬼皇帝”呢?

寫票據,給利息,發行一百兩,來年利息就需要六萬兩,這不是讓那些奸商佔了朝廷的便宜嗎?

另外,兒子的腦子裡為什麼總是有這一些出人意料,奇離古怪的想法呢?

如果朝廷用了,豈非又是證明了太子的英明?

但如果不用,又去哪裡找尋這筆錢糧?

沒有錢糧,京畿豈不是要動盪?

崇禎帝越想越焦躁。

殿中的爭吵也進行了有一段了,皇帝遲遲不說話,作為首輔的周延儒察言觀色,卻也揣測不出皇帝的心意,眼見殿中爭吵越來越激烈,他不得不出來維持秩序,重重地咳嗽了一聲,待殿中的爭吵稍微平息之後,他望向傅永淳:“戶部什麼意思啊?”

對戶部來說,太子的建議,就像是一根緩解他們危機的救命稻草,或者說,這是推卸責任的最好方式,不管此事成不成,他們都成功的將危機轉移了。因此,傅永淳第一時間在心裡就已經同意了,但因為皇帝和閣臣都沒有發表意見,所以他也不敢輕易站出來,只是和站在身邊的戶部侍郎王鰲永相互商議,兩人很快就取得了共識,此時見周延儒問,傅永淳急忙拱手道:“戶部以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戶部可以嘗試……”

只說嘗試,並不說一定能成功。老官吏,果然奸猾。

但周延儒並不滿意,他臉色一沉:“太子殿下三條建議,戶部做來,可有困難?”

官場問話,都是有學問的,周延儒的問話,隱隱是有拖延之意,只要傅永淳說有什麼什麼難處,暫時還做不到,那麼,今日的議事就會到此為止,散朝之後,各部再商議,等到周延儒弄清楚崇禎帝的心思之後,以後再推行也不遲。

傅永淳也是老官吏,雞賊的很,立刻就明白了周延儒的意思,身為戶部尚書,對首輔的意思,不敢不遵從,急忙拱手,正要說拖延之策,忽然就聽見太子高聲道:“父皇,兒臣以為,戶部當然是有困難的,其最大的困難,並不是國債的發行,而是如何號召百姓購買國債!”

“朝廷首次發行國債,縱使解釋的再是詳細,制度再是齊整,百姓們心中也難免會有疑慮,為解百姓疑慮,兒臣以為,朝中勳貴百官,應該先行認購,以為百姓楷模,但使勳貴百官,爭相認購,商人百姓自然就會去除疑心,勇於響應!這一來,戶部的困難,自然迎刃而解。”

聽到此,傅永淳張口結舌,原本要說的“困難”,硬生生地嚥了回去。

首輔雖大,但大不過太子,太子已經把戶部的困難說明白了,並且想出瞭解決的辦法,如果他不領情,繼續嘰嘰歪歪,且不是明著和太子作對?

再者,太子既然打斷他的話,搶先回答,顯然是已經看穿了周延儒的用意,他豈能再回答?

殿中也忽然肅靜了。

群臣都想,原來,太子殿下算來算去,還是把我們都算進去了啊。

哎呀,我可沒有錢。

也有人想,不知道我們要認購多少,太子和陛下才會滿意呢?

御座上,崇禎帝臉色更陰沉,他感覺到了群臣情緒的變化,心中不免惱怒,你們吃朝廷的,用朝廷的,朝廷有難,你們卻是一毛不拔,一個個都裝窮,真以為朕不知道,你們中間很多人都是小財主嗎?

——————明日進城,無更,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