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國債之策(第1/2頁)
章節報錯
傅永淳被攻訐的滿頭大汗,急的說不出話來。
朱慈烺心情漸漸沉重,倒不是心疼傅永淳,傅永淳能力一般,操守也一般,不是什麼賢臣,被攻訐也是應該,他擔心的是京畿形勢,雖然建虜退走了,但京畿地區幾十萬百姓的生存條件,卻也是被破壞了,家園被毀,糧食無存,現在年關逼近,天氣一日冷過一日,他們要如何渡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一旦朝廷賑濟不利,京畿百姓揭竿而起,那引起的風波和動盪,可不是陝西河南能比的。到時,因為擊退建虜入塞而積攢起來的民心民氣,瞬間就會蕩然無存。
朝廷必須賑濟,而且要大規模的賑濟,不管令難民返回家園,還是留在京師,都必須大批的錢糧做支撐。
此外,建虜雖然入塞失敗,狼狽的退回了遼東,短時間之內,應該不會再興兵了,但這並不是表示大明的邊境就安寧了,原本,蒙古人跟隨建虜入塞,心中抱著極大的希望,想要趁此機會,大肆劫掠大明,以彌補大明封鎖邊境,嚴禁糧食布匹出關,給他們造成的巨大損失,但想不到卻在大明碰了一鼻子灰,不但損兵折將,而且毫無所得。
灰溜溜出關,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漫長的冬季將是蒙古人的生死關,很多人必將死在這個缺醫少藥的冬季,被迫之下,蒙古人一定會鋌而走險,攻掠大明邊境,而和他們接壤宣府和大同,將是重點防禦地區。
這一情況,大明朝廷已經有所預料,在朱慈烺回京之前,兵部就已經擬出計劃,調精武營閻應元暫時移防宣府,協助周遇吉防守宣府,大同那邊,則是由山西鎮傾力相助,宣大總督張國維坐鎮指揮,不給蒙古人可乘之機。
而兵馬出動就需要糧餉,但朝廷此時偏偏就沒有糧餉。
沒有糧餉,縱是閻應元的戰兵營,怕也是難以發揮戰力。
想到此,朱慈烺的眉頭不知不覺就皺了起來。
此時殿中群臣的爭論,並不是在商討如何籌集糧餉?而是在相互追究,相互推卸責任。內閣五輔,從周延儒以下,都陰沉著臉能想的辦法,他們都已經想了,但實在是湊不到需要的錢糧,照次輔陳演剛才所說,現在只能是勒緊褲腰帶,先過了這個年再說。
但一句勒緊褲腰帶,不知道要餓死多少災民?
有官員站出,說,可請京師裡的糧商放糧,說話間,還有意無意的看了太子一眼。
但朱慈烺卻不能接,因為他清楚的知道,為了壓低糧價,支應京師百姓的口糧,京惠糧行糧庫裡的糧米,已經是所剩無幾了,無法再承擔更多的負荷了。強壓下去,京惠商行一定是倒閉。
而這,是和朱慈烺的願望不符的,他絕不能讓京惠商行倒閉,在他的謀劃裡,京惠商行未來要承擔更多的重任。
除了糧米,京惠商行的存銀其實也已經沒有多少了,雖然事先就有準備,春秋之際,趙敬之從江南運來了大批糧米,奈何京師人口眾多,建虜入塞之後,因為擔憂糧食斷絕,一些家中存有糧米的中小富戶,也開始到京惠商行排隊買糧,額外增加了京惠商行的壓力,進入十一月底,京惠商行的米庫就已經見底了,趙敬之緊急從淮安徐州等地購糧,價錢是平時的兩倍,運到京師,卻只能平價售賣,一來一去,虧空不少。
一月之間,趙敬之鬢角的白髮就增加了很多。為了不影響太子的大計,各個苦處,他並沒有告訴太子,而且自己獨立苦撐。
趙敬之雖不說,但朱慈烺卻知道的清清楚楚,心中感佩的同時,卻也明白,他必須儘快伸出援手,為京惠商行補上銀子,不然不等過了這個年,京惠商行可能就無法繼續了。
……
看一眼爭辯的群臣,又看御座上,那滿是疲憊焦躁的崇禎帝,朱慈烺不再猶豫,他決定,將心中那個不太成熟、原本想要以後實行的辦法說出來,助朝廷度過此難。至於父皇可能的忌憚,他一時也是顧不了了,於是他起身來到殿中,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父皇,兒臣有本。”
殿中登時肅靜。
原本正在爭辯的群臣,都齊刷刷地退回了原位,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一定是要提出解決的辦法了,只是銀子可不是其他的東西,就算你太子再有本事,也不能憑空變出來不是?
見太子出列,御座上,正自焦躁的崇禎帝抬起了頭有點期望,但卻又帶著一點猶豫。
“陛下,兒臣以為,年關已近,將士和百姓都急於拿著錢糧過年,如果朝廷不能及時發放錢糧,民心不穩,京畿必然動盪。”朱慈烺態度恭謹的回道:“因此,如何籌集錢糧,及時發放,是眼下的當務之急。”
崇禎帝和群臣都靜聽。
“方才兒臣聽大司農所言,雖然取消了遼餉,但我朝今年歲入其實是增加的,厘金稅加上追繳的逮賦,比去年多出了八十萬兩,如果沒有建虜入塞,今歲我大明朝的財政,還是可以勉強支撐的。但因為應對建虜入塞,我朝多付出了百萬兩的糧米,因此才造成現在的困境。”
聽到此,戶部尚書傅永淳,點頭如搗蒜,對太子殿下所言,他是再贊成不過了。
“建虜今年敗走,實力受損,照兒臣推斷,明年應該不會再來了,也就是說,明年的財政狀況,一定會比今年好,今年付不出的一百兩,來年應該是能補上的。”
朱慈烺清朗的聲音在殿中迴盪。
群臣默默,都想:來年能補上又怎樣?現在是年關難過。沒有錢糧,不能賑濟,這個年,京畿怕是難以太平……
朱慈烺繼續道:“剛才說到糧商,兒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去年河南災變,災民百萬,朝廷一時拿不出那麼多的錢糧賑濟災民,河南巡撫高名衡為了賑濟災民,便以河南巡撫衙門的名義,向糧商們賒欠糧米,以開設粥廠,賑濟災民,前後一共賒欠了百萬兩的糧米,成功穩住了河南的局面,安撫了災民,而且以工代賑,重新了修建加固河南境內不少的城牆,為防禦流賊再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