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欠賬,今年年中五月份的時候,河南巡撫衙門就已經基本清償,所用的,乃是八大晉商的抄家髒銀。照高名衡所說,朝廷,百姓,乃至商人,都獲得了利益。朝廷雖然花了百萬兩的銀子,但穩定住了河南,平了賊亂,百姓得衣食,商人得通路,今年建虜入塞,河南民情穩定,高名衡和河南總兵陳永福能率兵北上勤王,這都是去年賑濟之功啊!”

聽到此,一些聰明的臣子已經明白了太子的意思,太子是要朝廷效仿河南巡撫衙門,向商人賒賬啊。

去年賒賬是京惠商行起的頭,最後河南巡撫衙門還錢,大部分的銀子,也都是還給了京惠商行,時至今日,殿中群臣都已經知道,京惠商行乃是太子殿下的產業,說起來等於是左手換右手,現在朝廷困難,如果京惠商行願意拿出錢糧,解朝廷危難,日後再還給京惠商行,倒也不是不可以。

戶部尚書傅永淳的眼睛,登時就亮了,如果京惠商行願意幫他挑這個擔子,那就太好不過了。

但出乎崇禎帝和群臣的意料,太子的意思,並不是朝廷向商家賒賬,而是另外的意思。

太子繼續道:“兒臣以為,河南的例子說明,朝廷錢糧使用,未必要全盯著府庫,有些事情,可以找商人來幫忙,只要朝廷遵守承諾,到期還錢,商人們是很願意和朝廷合作的……”

一些臣子的臉上,流出不滿,本朝以農業立國,從太祖皇帝開始,就壓制商人的地位,將商人列為最低等,雖然明中後期之後,商人地位大幅提高,太祖當初壓制商人的一些政策,已經是名存實亡,但畢竟祖制未變,太子這麼高調的在朝堂上誇獎商人,好像不好吧?

也就是太子,如果是一般臣子這麼說,早就有人跳出來反駁了。

“不過和河南的情況不同,歷經建虜入塞,京師九門,封閉兩月,京師商人的倉儲已經是不多,不說其他,只說京惠商行,現在在城中的九個糧倉,基本都已經空了……”朱慈烺嘆道。

聽到此,群臣微微騷動,他們還期待京惠商行救急呢,想不到京惠商行竟然也快支援不住了。

只有知道內情的五個輔臣和戶部傅永淳默默,京惠商行的困境,他們早就知道了。

輔臣知道,皇帝自然也是知道,這也是崇禎帝沒有和太子提起京惠商行的原因。

朱慈烺繼續道:“因此,單靠幾個大商人,是不能渡過這次難關的,需要將京師的大小商人,乃至富餘的百姓都發動起來,令他們心甘情願,為國分憂。京畿危機,才有可能解除。”

聽到此,崇禎帝終於忍不住問:“如何發動?又如何令他們心甘情願?”

在崇禎帝看來,世界上,最難的四個字,就是心甘情願了,崇禎十二年時,朝廷財政困難,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勳貴和朝臣們募捐,明明知道勳貴們有錢,但卻沒有人願意拿出,連他的老丈人都是虛假應付,最後不得不草草收場,還搭上他剛剛一歲的五皇子……

想起往事,崇禎帝就心痛。

“無利不起早,要令人心甘情願,非有利益不可,借錢更是如此,兒臣以為,白白募捐是不可能的,朝廷需要拿出相當的誠意,那就是學習民間借貸之法,向每一個願意借錢給朝廷的百姓和商人,支付利息。”

嗡。

殿中群臣都驚訝的議論起來了。

驚世駭俗。

他們想不到,太子的辦法居然是向商人百姓借錢、。

朝廷向民間借錢,本來就已經很是丟臉了,但想不到還要出示票據,給利息。

“天子向民間借錢,還要付利息,顏面何存?”

一個白鬚老臣站出來,高聲反對。

卻是禮部林欲輯。

“老尚書差矣,向民間借錢,並非沒有,我朝太祖就曾經向沈萬三借錢、成祖靖難時,也曾有商人資助。”

朱慈烺早有準備,不等林欲輯繼續說,就用一句淡淡地“太祖和成祖”堵住了他的嘴。

“這……”

林欲輯無法再說,如果是其他,他還可以反駁,但說到太祖和成祖,他就只能避讓了。

“太祖成祖時,商人都是心甘情願,此時又如何讓他們心甘情願?”次輔陳演問。

朱慈烺再轉回來:“當然是令他們看到,朝廷保證還錢的制度和誠意。”目光再望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道:“父皇,朝廷向商人借錢,付利息,約定期限歸還,並立下票據為證。就如民間商人,相互借貸一樣,並沒有什麼丟人。天子借錢,並非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的百姓,為了京畿幾十萬百姓不至於哎哎受餓,聖人云,愛民如子,豈不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