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災太嚴重了,各地村莊裡,十戶有九戶家裡釜中生魚。窮困家戶人心勞計絀也填不飽肚子。為了一口吃的,他們不得不到處遊蕩,尋找能食之物。閒散流浪人員增多,治安也就是各地頭疼的突出問題了,這家被搶了,那家被偷了,東莊有人放火,西村發生爭鬥……

時異事殊,李家為了安全,又散了些餘糧,自然不會受太大的損失;可災民一撥又一撥,因而也仍然免不了受小的侵擾。

與鄉下的日漸蕭條相比,由李慎卿在城裡經營的李家店鋪反而繁榮起來,眼見且城裡聚集的住戶也多起來,很多有錢的人也都在城裡購置房地屋舍。城裡的財勢強大,治安保衛力量也相對鄉下較好些,不過平民百姓受到的保護還是很有限的。

每次往返城裡與鄉間,李慎卿都深有感觸,回到鄉間就跟父兄訴說所見情形,然後向他們建議暫時搬去城裡居住,過時等鄉間恢復了平靜再搬回來。這個主意,先是李賡卿接受了,而後是李瑞卿和李銘卿也贊成,李榮卿和李儒卿卻屢屢瞅著父親板緊臉膛不表態。而李長柄則沉思一再,就把三兒子慎卿找來再詢問城裡的詳細情形,問完卻仍然沉著臉,遲遲不說去留……

蟊賊不久又來過一次,李家雖沒遭劫,卻是為此心神不寧,一家老少常常是驚魂未定又來襲來心驚膽戰……

這讓遲疑不定的李長柄不由得把進城一事考慮再三,就把營管城裡店鋪的三子李慎卿找來,再問他城裡的情形。李慎卿照實稟示父親。

這天,老太爺子,把成了家的六位兒子全找來,向他們宣佈進城的決定。長子李榮卿當即表示:

“我贊成舉家進城,因為這樣我辦公務與處理私家事要方便多了。”

李賡卿雖在他地為官,卻因屢鬧蟊賊而以養病為由辭官居家。他表態:

“居住城裡鄉下,皆無不可。”

李慎卿經管店鋪,進城更便利,省去了城裡鄉下來回跑。

李儒卿沒有很贊成的神情,慨嘆後表示:

“就按爹的意思辦吧!”

而尚在城裡唸書的李瑞卿與李銘卿更是不會反對……其實反對的人是李老太爺子本人,他不想年紀大把了離開生活已久的故地,但他心裡的驚恐已勝過了無奈,也只得認輸。

對於要搬家這突如其來的訊息,女人們聽了又是興奮不已,又是戀戀不捨。但這些都只得擱在心裡,就連一向行為出格的梅爵也沒說什麼。這倒不是梅爵進了李家大門果真改了秉性,只是因為以前在那個爭來鬥去吵嚷不休的梅家家裡整日活在無數的圈套中,然而為了掙脫圈套,她選中讓她覺得在這個俗套中敢闖敢衝的銘卿,可誰知,近距離接觸,才發現他在家中竟自願給自己戴上枷鎖,面對一位她看不透的人,她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雖然感恩他曾救助過自己。有時甚至想立刻離開這裡,可是去哪兒?再跳回原來的院子裡去?那還不如暫時在這裡!考慮周全再走下一步吧。她這樣想著,心就沉靜下來,她遠遠的看著李家妯娌們明爭暗鬥,認為自己只不過是這裡的一名過客,這裡的一切對她都是即將遙遠的風景,無需在意。

各房收拾東西的日子開始了,人來人往,東西搬來搬去,尤其下人,一天到晚不得歇息,而且個個內心恐懼,聽說城裡宅邸不似這裡的寬綽,所以,不論下人,還是東西,都不是能將被統統帶去城裡的。所以他們既忙得人慌里慌張,又為何去何從擔心的心發慌。曾經是被罵被打,當這一切要遠離時,內心感受的並不是欣悅而是無以為靠的恐慌。

不論是盼,還是怕,日子終究還是繼續往前,而且漸漸的就到了這一天。

李長柄根據三兒子李慎卿的建議:城裡宅邸小些,用不了諸多僕婦,且留在老宅第居住飲食上都要花費開支,辭退一些傭人。他先把大兒子李榮卿和二兒子李賡卿找來商量,榮卿認為只要下人夠用就憑父親做主,李賡卿則一口贊成,說是下人多了,地方小了,礙事絆腳的……

李長柄找來慎卿和老管家李忠商量辭退部分傭人的事……決定好了就由李忠宣佈僕婦們的各自去向:一部分願意離開的,可以拿出點自己的積攢的月錢贖身,算是非常時期,這一家族對他們的恩寵;一小部分要留在鄉下看護空家院,願意跟著去城裡的雖然不少,可是隻能挑些青壯年,或者是非常可靠、主子離了不可以的。也就是半數的人不得不把自己辛苦積攢的那一點點錢拿出來贖身。他們供李家使喚半生或者是近一輩子了,到頭來依然是孑然而無所進退。管理園子的人差不多全部可以留下,一部分人跟去城裡,留下的仍舊在這裡照看花木。廚房裡傭人裁減四成,火夫只留下幾名年輕力壯的,廚房的六位採買只留了三人,而且到了城裡要管府裡所有的採買。城裡的門房小,也用不了十多位守門人,所以就辭退了三人,兩人留在這老宅,剩餘人隨行去城裡。

留下來管理老府邸的所有人都由李忠帶著,而管理新府邸的將由李順帶著,也就是,李順在這次搬家中成為了李家城裡的管家。李忠是很忠誠,但是,李忠已經老了,還是讓他留在老宅子裡頤養天年吧,李長柄跟兒子們商量。

丫頭婆子只有上房裡裁去得多,其他的房裡小廝裁減去了一半,而婆子各房裡只辭去了一名。其實不是老太爺子不裁各房的丫頭,一方面丫頭有的是各方媳婦帶來的,不能裁,另一方面則是各房孩子尚小,兒媳婦們個個多事兒,人少了則照看不過來,會招來各房媳婦的抱怨。這要是讓她們孃家人知道了,必然恥笑李家。

搬家的各項事情整理的剛剛有了頭緒,李老太爺就氣急敗壞的把一大家子聚集起來訓話。他先是責備各房的兒媳婦居然把東西收拾得只差牆壁沒摳下來打包了……他鄭重的提醒她們:生活用具用物,城裡一概置備齊全了,只帶些貼身之物就行了,而且現在只是暫時到城裡住住,怎麼把家裡整的人仰馬翻,一個個跟一去回不了頭的逃犯似的……後又指責下人收拾的東西包裹不夠嚴實,搬動顛簸損壞等等不滿意的情形……

吵吵嚷嚷中李家要搬去城裡了,李家常年居住的莊子裡的住戶也著慌了。他們中大多幾代人的生活都在受李家的牽制,長一輩、子一輩的為李家賣力、向李家賣人,賣日夜煎熬做的手工活或一年中辛辛苦苦收穫得糧食,在呵斥與白眼下賺那一點點油鹽錢。平日裡,只要提到李家,他們恨不得這家立刻消失,連村裡的孩童也是跟著大人們在背地裡痛罵不已,長一輩的人,背地裡罵了李家一輩子,明面上又唯唯諾諾的順從了李家一輩子。等到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又開始勞碌不已的圍著李家,重複父一輩、祖一輩的命運……村莊內許多人在鮮有的閒暇時,悄悄憧憬著李家不存在時會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未來……然而,現在李家確實將要不在這片土地上牽絆他們的生活時,他們反倒是跟著沒了主意。常常有人乘空隙跑到門房或者從李家大門內出來的下人打聽李家究竟的動向。在聽說李家下人都辭退了諸多時,大家驚慌李家這是真正的大動干戈搬走了,就一盆涼水冷到頭頂,不知道命運該如何所向。他們家家戶戶愁悶:他們的東西以後賣給誰去?他們以後去哪裡找活做?他們到哪裡能掙口飯填肚子……更讓他們懼怕的是就連李家都跑了,他們何處可逃?生命安危該如何保障?

李家的搬遷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先是男人的隊伍,主要是卿字輩的四位年齡長者開路,然後是李家的搬往城裡傢俬,而後是老太爺、女人們、最後是李瑞卿和李銘卿帶領在最後的僕人們。開路的四位人中,除李榮卿乘轎外,其他三騎馬,老太爺和蘇氏及五位兒媳婦均各坐一頂轎子,而六兒媳婦梅爵和小姐李丹姊同乘一輛馬車,各房裡還有一輛給孩子們單獨坐的馬車。李第卿則是在奶媽、丫頭小廝的陪同下坐在梅爵之後一輛馬車裡。而後是大房的、二房的,……馬車裡收拾得很是舒適、寬綽,孩子們在裡面吃吃睡睡,甚至是一起遊戲和打鬧。

他們浩浩蕩蕩的隊伍出發了……離開了幾世居住的李家莊,住進城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