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千金博得紅顏笑(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邦武反駁道:“李世民不顧兄弟手足之情,發動宣武門之變,算不得千古一帝。”又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開疆擴土,四方臣服,可稱千古一帝。”
林暉笑道:“好大喜功,征戰頻繁,苦了黎民百姓,依在下看,漢武帝也算不上。”又道:“掃六合,南征百越,一統天下,千古一帝非始皇莫屬。”
邱重文接著道:“秦始皇殘暴,非仁義之君,在下以為漢高祖可稱為千古一帝。”說完後,又有人說出明太祖、光武帝、成吉思汗的名號,爭論不止。
陳飛龍道:“五代十國時,烽火四起,宋太祖挺身而出,平定天下。”眾人聽後,微微搖了搖頭,覺得宋太祖雖有功績,仍不如秦皇漢武。陳飛龍又道:“趙匡胤性情豪爽,有江湖氣節,憑一根蟠龍棍走南闖北,打抱不平,千里送京娘更傳為佳話,可謂響噹噹的英雄好漢,陳某隻恨生不逢時,未能追隨宋太祖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蹟……”眾人聽後,皆贊趙匡胤英雄氣概,你一言,我一言,紛紛列舉出趙匡胤的英雄事蹟,直到英雄事蹟全部講完時,無話可說時,無端地又罵起了當今的正德小皇帝……
痛飲酒,笑談古今事,酒量差些的人已經趴在桌上瞌睡,或身子搖搖欲墜,酒量好的人才喝到興頭上。忽然,屋外闖進一人,扎一條灰黑色盤頭巾,穿一件麻布寬衫,腰間束帶,步履輕盈,生的面白鬚長,舉止儒雅,來人自通名號:“在下寧夏生員孫景文,見過眾位英雄。”
莊主邱重文相請入席,詢問來意?孫景文入了座,笑道:“彙集英豪,共謀大事。”說完,自己倒上一杯酒喝了,又道:“久聞陳飛龍、陳飛燕為父報仇,獨闖皇宮,此舉驚天動地,天下震驚,只可惜未能一舉刺死宦官劉瑾,令天下英雄感到惋惜……後又傳聞江湖義士延州打劫法場之事,更使人蕩氣迴腸……”說完獻上一物,乃一紙書箋。
邱重文粗略閱覽,不甚明瞭,便轉交白清逸。白清逸一看,乃一篇討賊檄文,朗聲念來:
“昔太祖之雄風,推蒙元之暴戾,平九州之動盪,起自壟畝,始於布衣;昔先皇之賢德,固社稷之良謀,勤利民之政務,勵精圖治,子民安居。先烈之勞,創千秋萬代之國。
嗚呼!僅百餘之年,外患內憂,吾大明社稷可危矣。外患者,東瀛之國,北元之邦;內憂者,四方盜寇,朝臣奸佞。吾朝之奸佞,劉瑾為惡首,朝中汙穢,皆為其黨,堂上忠良,多受其害。
劉瑾者,卑賤之身,無恥之徒,取悅聖心以得恩賜,無才寡德卻掌權威。可憐皇帝年少,誤信奸人,致內閣劉健、謝遷飲恨辭去,害總兵陳展鵬含冤而亡。近日又有周東度寧夏屯田,斂財巨多;安惟學辱士兵之妻,營中憤怒;狗苟蠅營之輩,皆劉瑾黨羽。劉瑾作惡多端,列證於此:其罪一,目無君主,欺上瞞下;其罪二,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其罪三,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其罪四,作威作福,專政誤國;其罪五,結黨營私,圖謀不軌;其罪六,私建宮殿,暗造偽璽;其罪七,勾結外邦,意圖謀反;罪狀罄竹難書,賊子萬死莫贖,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君不明則國不盛,賊不除則 民不安,劉瑾禍國殃民,勢必除之。今佈告天下,召四方英烈,九州豪雄,清君側以興大明之萬世昌盛。”
唸完之後,袁霸拍案叫好,將劉瑾的祖宗十八代罵了一遍。孫景文捋須微笑,環視四周,哪知,除了袁霸之外,無一人呼應。
起兵之事非同小可,陳飛龍小心問那孫景文:“這篇討賊檄文,何人所作?”
孫景文自恃才高,說道:“正是區區在下。”
陳飛龍又問:“何人發詔?”
孫景文猶豫片刻,忽而鄭重道來:“在座都是當世英雄好漢,小生也不瞞著眾位,眾所周知,皇帝年少頑劣,劉瑾愚弄聖上趁機專權,可謂是天下憤怒,而今安化王為民請願,欲舉義旗,清君之側,這一篇討賊檄文,即刻便要昭告天下。”
朱壽醉了七八分,忽聞安化王謀反的訊息,嚇得醉意全無,混在人群,仔細探聽。
安化王朱寘鐇討賊是虛,謀反為實,四處籠絡人心,大修善德,博得一代賢王之稱。此番派遣孫景文遊說,主要為了招絡陳飛龍兄妹,若是成功,陳展鵬舊部必然追隨,則如虎添翼。眾好漢嫉惡如仇,打擊貪官汙吏,在所不辭,公然反叛朝廷乃誅九族大罪,切不敢揹負千古罵名。
好漢皆無言,陳飛燕怒起,將孫景文一陣大罵:“劉瑾包藏禍心,人人得而誅之,而安化王心懷叵測,想以一己私慾挑起戰事,此等作法與劉瑾何異?我兄妹雖與劉瑾不共戴天,此乃私仇,而非國恨,絕不敢與之同流合汙……”又亮出手中劍:“你即為生員,飽讀孔孟之道,不思仁義道德,不思忠君報國,卻想著反叛篡逆,與豬狗無異,若兀自妖言惑眾,頃刻取你首級……快些滾吧!”
孫景文驚恐萬分,怕惹怒眾人丟失性命,遂悻然逃去。
朱壽大喜,對陳飛燕稱讚道:“戰事一起,必禍及天下百姓,陳姑娘深明大義,令人欽佩,我朱壽替天下黎民百姓謝過姑娘。”說完,向陳飛燕躬身作揖。陳飛燕對朱壽的身份一直存疑,遂問:“本姑娘問你,你在京城是何官職?”朱壽嘻嘻而答:“在下並無官職。”
只見寒光一閃,碧月秋光劍破空出鞘,陳飛燕用劍指著朱壽道:“若是無官職,神機營張永因何對你恭敬?休要唬我,快快答來,若有半句謊言,本姑娘教你一分為二。”朱壽暗道,朕乃當今皇帝,確實無官職,只是此話不便講明,反問飛燕:“何為一分為二?”陳飛燕答道:“便是本姑娘手中的碧月秋光劍砍去,將你一個身子劈成兩塊!”
朱壽嚇得吐了吐舌頭,只好胡亂自封官職,神氣答道:“我乃大明正德皇帝麾下威武大將軍朱壽是也!”
陳飛燕見朱壽麵容稚嫩,看上去年紀比自己還小,不由噗嗤一笑:“堂堂威武大將軍竟敗在本姑娘手中,當真可笑可笑……”笑了片刻,又道:“本姑娘卻從來沒聽過威武大將軍的名號!看來,不給你吃點苦頭,諒你也不肯說實話。”說完,長劍揚起,作勢要刺。
朱壽自詡威武大將軍,可不能輕易被嚇破膽,凜然無懼,悠悠道來:“我朱壽縱橫江湖十餘載,敗盡京城無敵手,第一次離開京城才知山外有山,今日敗於姑娘,實乃生平首敗。”頓了片刻,又道:“威武大將軍的名號乃皇帝親封,朱壽若有半句虛言,教我死於姑娘劍下,絕無怨言。”
見朱壽極力追捧自己,陳飛燕也不再追問其身份,盈盈笑道:“你年紀輕輕已經當上大將軍,也是不錯的,只可惜遇著本姑娘,栽了跟頭。”
朱壽搖頭嘆息:“正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
陳飛燕呸了一聲:“本姑娘雖不是傾國傾城,勉強稱得上美人了,而你朱壽卻不是英雄,只能算是狗熊,哈哈哈……”
朱壽並不怒,嘻嘻地道:“本將軍在天下人面前當然是英雄,只是遇著姑娘,才變成狗熊的。”
“哈哈哈……”陳飛燕又仰頭一陣大笑,幾乎將眼淚都笑出來了。
二人說說笑笑,臉對著臉不足一尺,親密無間,朱壽初次離飛燕這麼近,仔細打量,只覺手如柔荑,膚似凝脂,眼像水杏,齒若瓠犀,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聲如黃鶯悅耳,時急時慢,時重時輕;笑臉如花燦爛,若羞若怒,若痴若醉;又因離得近,只覺馥郁芳香,沁人心脾。回想宮裡的嬪妃,雖然個個國色天香,卻大多逢場作戲,笑起來時麵皮僵硬,全然不似陳飛燕這般天真浪漫,此時越看越覺得心動。
廳中目光匯聚,陳飛燕自覺有辱女兒家的溫柔形象,便收起大口,抿嘴微笑,嬌羞無比,盡顯淑女形態,又湊在朱壽麵前,離了僅有三寸距離,問道:“只要你這個威武大將軍肯答應,今後不得與在座眾兄弟為難,本姑娘便放你下山,如何?”
朱壽以酒會友,心裡早就赦免了眾好漢之罪,遂點頭答應了。忽想,自己下山後,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陳飛燕,心裡百般不捨,此刻又見陳飛燕模樣可愛,撩的自己氣血上湧,彷彿置身雲煙飄蕩,如醉如痴,又似墜入夢境之中,如幻如影,心癢難耐之下,情不自禁便將嘴巴湊了上去,親在陳飛燕的粉臉之上!
眾人皆驚,陳飛燕愣了片刻才驚醒過來,怒地一巴掌將朱壽打了個響亮的耳刮子,眼淚簌簌而下,打完之後,仍不解氣,又抽出劍來,瘋也似得朝朱壽亂砍,誓要殺之以證清白。朱壽在人群中抱首鼠竄,口中不斷喊著“饒命”。在場看客,有人不吝讚賞,稱朱壽膽色過人;有人抱不平,罵朱壽小兒卑鄙、下流。陳飛燕長劍亂舞,始終傷不著朱壽,大怒之下,擲劍於地,哭得更加傷心了。趙鸞玉將飛燕護送回房,耐心陪護。朱壽與陳飛燕約定在先,下了山去,眾好漢也未阻攔,繼續大口喝酒。
朱壽回城後,立即起詔三道聖旨,第一道聖旨由張永送往陝西:任命楊一清為三邊總督之職,集兵十萬,抵抗安化王叛亂,並由張永監軍。第二道聖旨送往京城:大同總兵陳展鵬死因存疑,案件發回大理寺重審,由楊廷和監審。第三道聖旨送至飛雲莊,命陳飛龍接旨,高鳳宣讀,曰:“安化王叛亂,危及天下,封陳飛龍為討賊先鋒,跟隨威武大將軍朱壽前往寧夏平反,欽此……”
陳飛龍也是剛剛才知安化王有謀反之心,想不到皇帝遠在京城,聖旨便已傳到,正猶豫不定,高鳳又道:“聖上總共下了三道聖旨,其中一道便是任命內閣大臣楊廷和,監審令尊陳老將軍冤死一案。”楊廷和剛正不阿,定能將陳展鵬冤死一案查的水落石出,陳飛龍大喜,當即接旨,叩謝皇恩。
第二日,威武大將軍朱壽親率神機營將士及一干好漢,浩浩蕩蕩,急馳寧夏討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