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極是,雖然現在的火銃稍有不足,但前景廣闊。”陳松說道。

陶成道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問出了自己想知道的事,“在下聽說,你能改進火銃,甚至還可以讓火銃連發?”

在來的時候,朱元璋將之前陳松給朱棣說的那些話說給了陶成道。

說實話,陶成道也在火器之道上鑽研了很長時間,對於陳松之前對朱棣說的那些話,持保留意見。

陶成道不止一次的想過改進火銃,可是做起來,不是那麼簡單的。

“先生稍待!”陳松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取出一張宣紙,平鋪在面前的桌子上。

陳松拿著鉛筆和尺規,在宣紙上畫著圖。

尺規是這個時代的尺規,為了避免別人注意。

至於鉛筆,是從醫院中找來的。

為了掩人耳目,陳松將鉛筆外面的漆全部颳了。

鉛筆並不是後世獨有,《漢語辭海》中說,鉛,鉛粉筆;槧,木板片。

古人不僅已經知道用石磨做成鉛筆芯寫字,還用小木板夾住筆芯方便書寫也防斷。

成書於漢朝的《西京雜記》記載:“揚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

而這裡的鉛提槧,就是原始的鉛筆。

所以說,陶成道在看到陳鬆手中的鉛筆時,並不奇怪。

陳松畫圖的速度很快,沒多長時間就將一把這個時代的火銃畫了出來。

看著陳松畫的圖,陶成道忍不住誇讚道:“好,如此功底,準實厲害。”

且不說陳松是否真的能有改進火銃的辦法,光是繪圖的這份本事,就足以讓很多人仰視。

看到這裡,陶成道對陳松的話相信了三分。

陳松指著圖紙,看向陶成道:“這是現在軍中使用的火銃!”

陶成道對陳松能畫出軍中火銃這件事情沒有懷疑,畢竟是朱元璋的女婿,還和朱棣交好。

陳松繪製的這把火銃叫做“赤城明洪武手銃”,這是裝備於京營的制式手銃。

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在1964年,出土於河北赤城縣,存於河北文物研究所,所以以赤誠開頭。

《明會典·軍器軍裝》中將這把火銃稱為“手把銅銃”。

銃呈細長管狀,口徑2.2厘米,全長44.2厘米。藥室部略外凸,上有點火孔,銃身有 4道固箍。

這是一把標準的火門槍,屬於原始的火銃。

這樣的火銃只能進行面打擊,不能進行精準打擊。

在近距離上,威力可觀,可要是距離一遠,就有些費勁。

“現在的火銃,缺點很多……”

陳松指著圖紙上的火銃,將這個時代火銃的缺點一五一十說了出來。

陶成道聽的很認真,期間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你說的不錯,現在的火銃確實有這麼多的缺點。

其實,我也常常在想,用什麼樣的方法對火銃進行改進,可以讓它威力更大,射程更遠。”陶成道看向陳松。

“改進火銃很簡單,只需要換個思維……”

“我們可以這樣想,這裡是火銃的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