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張瑞的著書設想(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建康五年十月起,張瑞就刻意安排了一系列手段,預防民間保守勢力對工業區的非議。
但在十二月,天氣最寒冷的時節,一封奏摺還是引爆了天下輿論。
幽州道監察御史彈劾范陽工業區工坊惡意敗壞風水,樹立熔爐三千餘座,黑煙覆天。
關鍵是汙水直接排放進灌溉農田的水渠當中,黑水縱橫,侵汙良田數百畝。
訊息傳出,天下譁然。
張瑞更是氣的砍斷了兩個練習用木靶。
這些豪族富商,越是給他們期望,他們就越是爛泥扶不上牆,沒事也要折騰出點么蛾子。
農業為國家之本,這天下的清流本來就巴不得國家重本抑末,恢復先周時期的井田制,各村社之間老死不相往來。這樣這些掌握了話語權的清流,才能在封閉的社會中更加如魚得水。
隨著訊息傳出,清流們終於不在張瑞設定的迷宮裡彎彎繞繞了。紛紛繞過了工業區財富、人口壽命、醫療水平、治安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只攻訐工業區汙染土地。以末傷本,損害社稷。
上百戶被侵染了良田的百姓被這些人利用,在這些人的危言聳聽下,痛哭流涕。抱怨官商勾結,迫害他們那本就微薄的家財。
在這關鍵時期,也不知道肇事的工坊主是真的蠢,還是居心叵測。居然招搖聲勢,帶著大量錢財直接上門,表示願意賠償百姓損失。每畝汙染的良田都補償一萬錢。以圖個仁善親民的好名聲。
訊息傳回長安,張瑞殺了這個工坊主的心都有了。
工業區本就是新興的事物,國家法制還不完善,有問題十分正常。以當今科技而言,發展工業,有廢氣、廢水排放無可避免。諸夏曆史上也沒有任何經驗,哪怕張瑞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以期在實踐中找到解決方案。
孟朝法制原則是法無禁止則不究。
任何法律條文、行政條款都沒有明確規定這種情況是工坊過錯。
他直接跳出來給予補償,這不是自己大包大攬,將所有輿論都引到了工坊身上。
況且哪怕要去賠償,官府私下調解即可,弄得這麼張揚,唯恐天下不亂嗎?
結果天下百姓沸騰,在大量清流的鼓動下,所有工業區周圍的百姓都興高采烈的去自家地頭打量,有沒有汙水流進自己家良田周圍。
甚至有些人乾脆偷偷挖掘水渠,引汙水過來,以圖索賠。
這將工業區直接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似乎天下所有工業區周圍都是百姓對工業區的討伐之聲。
為此張瑞不得不在年末官員們都休沐放假,在家準備新年時,將所有人召回,展開廷議。
冬季天色暗的極早,官員們還未到齊,夜色便籠罩了大地。
而昭華宮內的氛圍就如這天色一般昏暗壓抑,鋼鐵般堅硬沉重的背景下,所有人都默不吭聲。
滿堂公卿都清楚,雖然是首輔審配在推進工業區事宜,但這背後都是陛下的意志。
一直以來,當朝天子都對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不甚贊同,連年號都取自《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非孔子《禮運大同篇》的天下大同。
所以陛下心目中的完美社會並非“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農耕國度。
而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城市經濟繁榮的奇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