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皇家醫館與醫生千名(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導致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沒有形成特別大的鄙視鏈。
孟朝的讀書人不會覺得兼職一份醫生治病救人,或者兼職一份訟師為人提供法律指導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而《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記載華佗“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華佗被歸入方技傳,也說明從儒家當道後,醫生的地位再不復先秦時的崇高。從第一級計程車人階層,滑落到了君子所不齒的第三級“巫醫樂師等百工之人”。
隨後張仲景說道:“雖然如此。但長安學宮所培養醫者有明確數字,算上如今正在長安學宮求學者,共計一千二百三十八人。”
聽到這個數字,張瑞臉上浮現抑制不住的笑容。一種自豪感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千二百三十八醫生,這種為自己勢力培育英才的愉悅感就是種田的最大樂趣啊。
這是任何殺戮征服與毀滅死亡都帶不來的滿足感。
一千二百三十八名醫生,能培養出這麼多飽讀醫書的人才,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文明,和平的環境以及富庶的糧食供應。
其意義與一千二百三十八名軍人或者匪寇完全不同。
張瑞問道:“朕打算令少府聘用這些結業醫者,在工業區開設皇家醫館,以盈利方式為百姓治病。模式參考長安學宮醫學院附屬醫館。卿可幫朕聯絡一下這些醫者,有願意前往的可往少府應聘。”
張仲景聞言大喜,激動的行禮說道:“臣為醫學院學子拜謝陛下。”
“哦?”張瑞笑著問道:“卿何故如此激動?竟比其他學子還要關切。”
張仲景解釋道:“陛下有所不知,長安學宮醫學院學子結業之後,最大憂患在於無處可去,無職可就。”
“若醉心功名,意在科考,其當初便不會投身醫學院,立志懸壺濟世。”
“因而絕大多數學子結業之後都會返回家鄉,開設醫館,治病救人,埋沒於鄉間。”
“大型醫館只在長安、洛陽兩地有設。若陛下在工業區開設皇家醫館,天下工業區想必都會跟進。便給醫學院學子多了醫館穩定去處,能使更多少年投身醫學院。”
張瑞笑著安慰道:“此後醫學院會越來越壯大。之前並非天下未曾想過開設大型綜合性醫館。只是久經戰亂,地方凋敝,經濟不夠繁華。一座普通城池,無法支撐一座醫館。”
“而工業區則是將經濟重心收攏,商品經濟繁華於一片城市。使天下出現越來越多類似長安、洛陽這種頂級城市。如此便能支撐越來越多的大型醫館。”
當然相應的,文明也會向前推進,城市文明等級肯定高於散佈在田野的農村。有大型醫館,更多的醫者,更豐富的閱歷,必然能提升整個工業區人口的壽命。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