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場戰爭,能夠使國家獲取利益,助國家完成財富積累,推動文明發展。

那為什麼不打?

為什麼要拘泥於迂腐的仁義道德?

難道就因為對方沒有來攻打自己?

那異位思考,雙方實力對調,對方強大而孟朝弱小,對方會放過孟朝嗎?

這是個很顯然的問題,肯定不會啊。

可為什麼對方來進攻中原就合情合理?中原主動進攻對方,就感覺揹負了沉重的思想負擔,要被無數人指指點點?

張瑞覺得是之前被儒家束縛的實在太慘。

這次的思潮碰撞,結果如何暫且不提,至少王粲的理論,能夠起到振聾發聵的效果,解放許多將門子弟的思想束縛。進一步清除儒家思想餘毒。

後面何晏與王粲的激烈辯論,張瑞都沒有詳聽,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那就是將儒家思想不適合治國的理念逐漸剔除。

儒家適合修身,而不適合治國的事實已經在春秋戰國時期驗證過一次了。在宋元明清,也都有所體現。

張瑞既然已經親眼目睹了儒家得弊端,理所應當要有所規避。

激烈的掌聲打斷了張瑞的思緒,臺上何晏正拱手行禮,面色平靜。

張瑞問道:“發生了何事?”

趙虞讚道:“這何晏貌似女子,內心竟十分剛毅自強。其所言,強國本就是孤獨的,自強自立方能獨秀於林,堪稱高屋建瓴,引領思潮。”

“強國本就是孤獨?”張瑞輕聲複述了一遍。感覺眼前一亮,似乎有些想清了孟朝將來的發展方向。

於是回到皇宮之後,張瑞便招來了內閣首輔審配,對其說道:“朕今日在筵經館聽學者論道一天,只感覺茅塞頓開。”

“以我朝如今情況而言,想要擴大手工生產、提高整體經濟水平、進入天下大同,卿以為可能實現嗎?”

審配猶豫了一下,說道:“事在人為,以陛下之神武天資……”

“別說虛言,直說可能嗎?”

審配沉默了瞬間,還是緩緩搖頭,說道:“恕臣直言,我朝似乎距天下大同相距甚遠。”

張瑞點了點頭,別說天下大同了,就是距離工業社會也相距甚遠。

以此前孟朝的經濟狀態,正處於封建小農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的時間。

哪怕張瑞自己都不相信孟朝會有機會進入工業生產時代。

可是這次的思潮之辯,讓張瑞清楚瞭解了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那就是孟朝此前就完全不具備進入工業社會的條件,文明底蘊就不足。甚至連進入工業社會前的元始積累準備都沒有完成。

而歷史上西方進入工業社會的前提是什麼?正是將大量財富搬回國內,從而為工業革命鋪墊了財富基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