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張瑞之言,司馬朗立即正身而坐,不再出言。

依賴於孟朝強盛的武力,與繁盛的羊絨交易,羌族已經紛紛撤離涼州,向高原開赴。

高原養山羊產出的羊絨,是羌人對孟朝最具經濟價值的物品。

再加上,羌族已經試驗過太多次,的確打不贏孟朝府兵,涼州境內的羌人紛紛逃離。

這使羌人文化在涼州徹底絕跡。歸化的羌人,在十幾年一代人後,就真的沒有一點接觸羌族文化的機會了。

氐族情況與羌族稍有不同,首先這個民族沒有羌族那麼桀驁不馴,歷史上也成功融入了諸夏。

而且這個民族與諸夏實在太像了,以耕種為俗,善織布,善養六畜。

如今涼州地廣人稀,朝廷連續數年為涼州免稅,很多氐人甚至不用官府強制要求,就主動來到廣袤平原上耕種。

只要禁絕一些氐人陋俗,實在很難分辨氐人與諸夏的區別,是最好的編戶齊民物件。

內閣輔臣司馬芝開口說道:“如今涼州遠離戰亂,全境承平,哪怕休養生息,亦能逐漸恢復人口。又靠近絲綢之路,富庶可期。張布政使的確應該思慮,該如何使涼州百業俱興。”

張範向張瑞恭敬的行禮,然後說道:“請容臣向陛下詳述。”

“可。”

“涼州此前疲敝便因邊患頻仍。賴我聖朝威加宇內,涼州羌胡遠遁,境內一片承平。某以為涼州如今當務之急反而不在增加人口,繁盛經濟。”

“哦?”張瑞來了興致,要知道孟朝如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建設建康盛世上。張範竟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實在是出人意外。

“卿可詳細述說。”

張範說道:“涼州胡風剽悍,此前久受其擾。如今戰亂之後,難得混元歸一,民風一致。此時應該注重忠義禮教,使百萬百姓及後代都心向中原。有此純淨局面,摒棄混雜思想,以涼州地利,無需二十年,則百業俱興。”

一眾公卿認真的思索著。

擁有大片平原,肥沃河西走廊的涼州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不是因為百姓憊懶,不是因為土地貧瘠,只有一個原因,經常爆發的胡人叛亂使涼州生機疲敝。

再反觀安西都護府下轄的西域,哪怕黃沙萬里,寥寥幾個綠洲也生機盎然,就是因為他們國家承平。在佔據絲綢之路後,這些國家輕易就積累了無數財富。

而張瑞感觸更加深刻,不由得便想起了大唐歸義軍。

安史之亂(755—763年)爆發後,唐朝駐守河西走廊和西域的精銳部隊被調往內地鎮壓叛亂,吐蕃趁機對這片區域發動勢如破竹的進攻,僅用短短几年時間就佔領了大部分城池和土地,對這片區域取得絕對優勢。

然而駐守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唐朝將士卻並沒有屈服投降,西涼、西域一帶的軍民全部心向大唐,戍邊兩百年。歸義軍節度使,率軍打通與長安的聯絡後,“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

孟朝若是能趁著涼州思想純淨,民風一統時實現百姓教化,讓涼州死心塌地的忠於孟氏朝廷,那遠離了戰亂的涼州,富庶繁榮的確如張範所言,指日可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