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寶鈔問世前,明朝幾乎天天愁錢,俸祿軍費、國家建設,時常鬧的揭不開鍋。有了寶鈔後,這些困境就迎刃而解了。尤其是最大頭的軍費,對北元戰事最激烈的幾年,明朝的軍費開支,物資錢糧供應,幾乎全是寶鈔買單,撐著明朝追亡逐北,終於打出和平環境。

同樣起大用處的,更有朱元璋時代的農業工程建設,整個洪武年間,明朝多次啟動空前人力,大修農田水利和驛道,三十年裡單是水利堤壩就修了五千多,塘堰更修了四萬多,明初火速飆升的農業產值,就是這麼修出來的。當然,也是寶鈔撐起來的。

張瑞很清醒的承認一件事,那就是自己不可能一拍腦袋想出一個貨幣規律,就超出人類文明數千年經驗的總結。

至少在張瑞穿越之前,貨幣超發還是世界各國的最優選。

其中最完美的則是瑞士貨幣,價值堪比黃金。

之所以選擇這種執行方式,是因為人類社會只要不遭遇超級戰亂,哪怕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其財富也會逐年積累,最終形成封建盛世。

張瑞笑著對荀彧說道:“如卿所言,發行黃金券數額至少為黃金儲備兩三倍。這些黃金券分散出去,在天下商人手中,絕不可能同一時間都兌換出去。”

有這個前提,孟朝也能學習洪武年間,在中原大地大規模興修農田水利、馳道驛站。

關於宋朝有沒有一億人還是個疑問。但明朝人口過億,幾乎是史學界共識。

這顯然得益於明朝高度發達的農業與完善的水利灌溉。

想到能用這筆黃金券興修水利堤壩五千多,塘堰四萬餘,張瑞就精神振奮,對荀彧說道:“黃金券只要不濫發,保證適度。這筆財政能極大推進我朝農田水利建設,促進農業發展。”

荀彧點頭,說道:“某亦以為府庫逐漸積累一筆財富,應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尤其工信司已規劃出農業區,更應將其發展至極致,以積蓄谷糧。”

但張瑞並不滿足於此。皇室雖富,但與整個天下相比還是相形見絀。

只用皇室黃金作儲備,能撬動的力量有限。

張瑞說道:“關於黃金券,朕打算令皇家建立一座子金苑,以黃金券收購各處黃金。”

子金苑,荀彧一聽便明白了這個機構的作用,類似於子錢商人,即放貸商人。

透過吸納民間資金儲備,再貸款給大豪商,從而賺取利潤。

這個模式後世叫做銀行,只是張瑞心比較黑,連存款利息都省了,透過黃金券超過時代的便利性,官府的權威性,吸引豪族將黃金存到皇室。

雖說制度比較先進,不一定適合當下。荀彧對這種模式也沒有充足的把握。但荀彧也沒有激烈反對。

畢竟孟朝從立國那一刻就給自己貼上了使命,其命維新。

總要折騰、創新一下。

況且這次嘗試,大部分影響都侷限在黃金層面。影響的主要是大貴族、大豪商。成功了,全天下受益。失敗了,底層百姓受到的波及也有限。

白鹿幣、大明寶鈔都沒能影響漢室國本。孟朝吸取前朝後世之鑑,嘗試改革一下的勇氣還是有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