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博學多識,對張瑞說道:“在武帝獨尊儒術之前,民間經濟頗為活躍。算緡過萬,甚至數十萬之大豪商比比皆是。”

“《史記·平準書》有記載,漢武帝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周禮,出皮幣,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子諸侯。”

“因而在漢室,白鹿幣主要作用是王室諸侯覲見皇帝時,用來裝飾玉璧,進獻給皇帝。皇帝收到進獻的白鹿皮和玉璧以後,白鹿皮還可以繼續賣給別的諸侯,反覆生財。”

“但究其本質,白鹿幣並無實際價值,在民間亦無法流通。故而只流行五年便被廢棄。”

張瑞望向荀彧,認真的問道:“卿以為用國庫黃金儲備為擔保,發行一批黃金券如何?持黃金券到國庫,可以兌換等量黃金。”

關於貨幣改革,張瑞從來沒輕視過這個時代的能臣。

最著名的當屬劉巴。劉備打下成都後,將士們都扔下武器湧進府庫爭搶寶物,致使軍用不足,劉備患之。劉巴便在蜀中發行了直五百錢,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荀彧的才能不弱於劉巴,立即明白了張瑞所言,問道:“陛下欲設定金券面額,等同錢幣?”

張瑞走到宮牆前,扶著憑欄,指向遠處繁華鼎盛,車水馬龍的長安城,說道:“卿且看這長安,每天往來財富不可估算。一支商隊上百車馬,所載貨物或值百千萬錢。”

“以一千萬錢算,僅是銅錢便要裝多少車?”

荀彧能想象到那畫面,一位來自蜀中或江南的富商,將大量絲綢送到了長安,換回了大量銅錢。

一筐一筐的銅錢再固定在馬車上,一輛輛馬車裝滿銅錢再冒著風吹日曬,舟車勞累,帶回家鄉。

至於用黃金結算。等閒商人,倉促間去哪籌集這上千斤的黃金?

而有了黃金券,至少也是為商人們增加了一個選項。可以用黃金券結賬。

任何人都可以持黃金券到國庫兌換對應數量的黃金。

這個原理不復雜,就是以官府黃金儲備為擔保,保證黃金券的價值與流通性。

荀彧凝神靜思,說道:“陛下,以黃金為流通貨幣,註定其流通範圍有限。”

張瑞笑著說道:“無妨,本來也沒打算讓黃金券取代銅幣,成為貨幣主流。”

荀彧不解,問道:“那陛下設定黃金券意義何在?”

談到這個,張瑞嘴角上揚,這就顯示出國家掌控金融的意義了。

“卿設想一下。假使國庫有百萬斤黃金,能發行多少黃金券?”

荀彧在長安也是刻苦鑽研了一番數算,心算各種因素,綜合考量片刻後,說道:“雖然不知黃金流通速度如何。但保守估計,能發放兩百五十萬斤黃金券。若流通速度較慢,再翻一倍,五百萬黃金券亦未嘗不能一試。”

貨幣超發是經濟學中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

雖然大明寶鈔因為濫發無度,而臭名昭著。

但在寶鈔發行前期,可是支撐了大明一個時期的輝煌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