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出黑山,還在難民人流中飄蕩那一刻起,張瑞就給自己賦予了大義標籤。

從起兵那一刻起,孟朝的聖人皇帝張瑞,就不是為了篡逆奪朝,而是為了驅逐胡虜,救濟斯民。

這一點,雖然張瑞自己都不信,但擺在檯面上,是極為光明正大,浩氣凜然的。

這導致之後的一系列政治舉動,都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無論是救濟災民、繳平匪寇、討伐董卓、還是平定諸侯、攻伐胡虜,都被冠以匡世濟民的名義。

甚至孟朝大軍攻克了帝都洛陽,這種犯上舉動,都有輝煌正義的理由。收斂先帝遺骸,掩埋修葺漢室陵寢,重新祭祀歷代皇帝宗廟,復迎劉氏皇帝於京都。

及至最後,張瑞也沒有廢黜劉氏天子之位。只是天下百姓都拋棄了劉氏,願為孟朝子民。

可以說,無論是在大義的宣傳上,還是實際的寬仁親愛百姓方面,張瑞都配得上得國極正這個評價。

因而在廷議上,張瑞親自開口,對所有六部九卿、布政使司官員說道:“我聖朝應天順時,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

“故我聖朝以忠、孝、德、仁治天下。忠君、孝祖、敬德、保民為我孟朝之風尚。”

忠君自是無需多說。與司馬家不敢提忠心一詞不同,孟朝極為強調臣民要忠於國家,忠於社稷。

漢朝、晉朝都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這兩代,都不乏為胡虜效力的奸臣,比如中行說、李陵等,簡稱……但孟朝絕不允許有“孟奸”。

孟朝崇尚忠義,任何人若敢投身於胡虜,反過來對付孟朝社稷國家、民族百姓。那就必然會被家族所除名,剔出族譜,不得認祖歸宗,被天下人所唾罵。

忠義的推崇,將進一步增強民族國家的形成,提高民族凝聚力。

若將來有一日,敵國入侵,也將會舉步維艱,血戰一路。因為四面八方的百姓,都認為自己是孟朝百姓,張氏子民,不認可別人作自己的君主。

這一點對內也同樣作用於權臣、軍閥,在忠義的灌輸下,天下人都將會以忠君報國為光榮,以謀朝篡逆為恥辱。

這將形成迥異於後世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與廉恥榮辱。

比如張瑞在後世的文化薰陶下,就覺得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寧做雞頭,不為鳳尾。穿越而來,就是要當皇帝。所以,若有人在孟朝發行《西遊記》,絕對會被嚴厲禁絕,收藏即坐罪。

在孟朝的價值觀下,百姓將以忠於君王為榮譽。有志向氣節的公卿大臣,都會努力成為諸葛亮這種忠貞賢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我實現感與道德滿足感。如司馬懿這種謀朝篡逆,會深根扎底在每個人心中,成為一種恥辱、墮落。

更通俗的講,以孝治天下的道德理念下,兒子毆打父親,凌虐母親,就是天人共怒,十惡不赦,禽獸不如。

在孟朝持之以恆數百年的忠君理念灌輸下,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謀朝篡逆,凌辱君父,就跟凌虐父母一樣,甚至過不了士大夫自己心中的那道坎。當一位大臣想到要架空皇帝,就會本能的噁心、慚愧、恥辱,並反思自己怎麼會如此墮落,禽獸不如。這必然會遭天譴,遺臭萬年。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