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張瑞總算是能理解,為什麼滅國之後,皇帝總喜歡收納別國皇后、妃嬪、公主入宮了。

《阿房宮賦》寫:“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其中或有誇大,但部分美貌的嬪妃、公主被收入宮中,作為始皇帝破滅六國的象徵,張瑞是相信的。

她們可能一年都見不上秦始皇一面,但是她們還是努力裝扮自己,希冀秦始皇能夠臨幸自己,讓自己能夠得寵並生活得更好。

張瑞宮中這些采女心情也大抵與六國妃嬪類似。

國仇家恨對她們太沉重,讓她們一介女子之身,持刀行刺皇帝,為宗族報仇,實在太強人所難。

所以她們跟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一樣,都在努力的活下去。

至於說他們對張瑞有多大仇恨,在這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年代,真不太好說。女子出嫁,夫家為天。

而且作為諸侯之女,她們早已對這種事情有了心理預期。

尤其曹操之女曹節,十分清楚以自己父親屠殺百萬的作法,一旦落敗,絕不會有善終。無論獲勝的諸侯是誰,都會殺了曹操以取悅百姓,爭取民心。

對曹節的區別也就是成為袁氏玩偶或者是張氏宮嬪而已。

這隻關乎成王敗寇,無關個人愛恨。

只有呂布之女對自己父親慘死的一幕無法釋懷。呂布落到任何勢力手中,都不會如落到孟朝手中這麼慘烈。甚至曹操還賜給了他三尺白綾。

只可惜,如曹節所言,國仇大恨之下,一切都不由個人感情。呂布的結局,在潼關之戰時便已經註定,哪怕張瑞也無法更改。

張瑞雖然被稱為聖人天子,但這都是千古名句、政治口號刷出來的名望。

真正的私德方面,張瑞從來不是一個高尚君子。恰恰相反,張瑞個人品德可以用有虧來形容。向來主張除惡務盡,有仇必報。這導致,張瑞的仇人越來越少。因為有過節的都被張瑞殺光了,仇人自然也就少了。

終張瑞一生,跟寬宏大量是沒什麼緣分了。除此之外,張瑞也是非常愛好美色。

看張瑞後宮就能知曉,雖然後宮人數不多,但質量高啊。都是國色天香的美女。

相比於那些與一人終老的有志之士,張瑞自始至終沒想過不納後宮。所以臣子一勸諫擴充宮室,張瑞立即就“從善如流”。

對那些作為皇帝,還能自不慕女色的穿越者,張瑞只能由衷驚歎,然後推為聖賢。

而到了自己身上,張瑞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貪圖享受,沉迷美色是張瑞天性。

清楚這一點,張瑞只能設定法度,來約束國家,約束自己。從而限制後宮規模,嚴格避免後宮消耗國家財富。

7017k